(第2篇原创)
这两年我老婆经常很焦虑,总是着急上火,我一般就在旁边冷静地安慰。她看我情绪还比较稳定,心里就不平衡了,质问:你怎么能不焦虑呢?学位房、工作、没时间陪孩子,哪样不值得你焦虑?
面对这样一个哲学问题,我陷入了沉思:如何让混乱的内心归于宁静。
我有认真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不够焦虑,其实我烦心事也不少,对现状不满足,脑中常飞过无数想法,睡得少还容易醒。
我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有严重得多的失眠问题,当时《大卫科波菲尔》和《堂吉诃德》等一溜名著都是我失眠到天亮的过程中看完的。我爸妈起夜的时候会唠叨我两句,说你这样下去会神经衰弱。的确,我现在记忆力不好,也许就是那会儿留下的后遗症。
但这几年有一个习惯深刻地帮助了我,帮我给混乱的内心找回了点秩序。
这个习惯就是写每日反思,边思考边记录。
上面这是我在幕布上所做日记的大概样式,正文属于隐私,所以我都收缩起来了。算了下从去年十二月以来的,日记这个文档里差不多有12万字,平均每天也就是1000字左右。多少字不重要,只要把值得记的东西都写下来。
我给彭总列举了一下,每天把思考的东西写下来,至少有保证思路流畅、便于复盘总结、调节情绪等诸多好处。
一、外置存储,保证思路流畅
当我们在思考时,大脑通常需要同时承担CPU和存储的功能。如果需要存储的内容多了,运算空间将受到挤压。
有时候,我手边无法马上记下一个重要观点,我会为了不让自己忘记,反复默念那个信息。大脑只能放弃对观点的发展和联想,而把能量集中于强化记忆。直到我把它记在某处,我才能松口气,再看看这个观点能否深挖、延展。
但思路一旦被堵塞,连贯性被破坏,我很难再找回当时的文思泉涌。
因此,我们需要为大脑寻找一个外部存储,不管是在纸上、在屏幕上或是以录音的方式保存。让大脑不断地对外部存储进行读写,可以释放其作为处理器的最高运算速度。然后你可以毫无顾虑地将思路向下推进。
大脑的内部资源显得不那么紧张,人的思路和心灵就变得开阔。
当一段思想在纸上自然流泻得差不多的时候,你可以回头梳理刚才写下的杂乱文字,重新推敲逻辑,避免因一时亢奋而过于偏激。
有时候心里想着是那么回事,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可能是表达转化能力不足或者不成熟的想法被证伪了。前者在长时间坚持之后会有所改善,后者则是一件好事,表达帮助你对想法做了筛选。
写和想之间,会形成持续的正反馈。写多了之后,我发现思路似乎比以前清晰连贯了些,效率也有所提升。
二、复盘总结,获得深层次体验
季羡林说:日记是最具体的生命痕迹的记录。以后看起来,不但可以在里面找到以前的我的真面目,而且也可以发现我之所以成了现在的我的原因。
1、复盘
多数想法都有其应用的局限性。读书时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对观点进行批判性接受也是同一个道理。
而我们的大脑中很容易留下似是而非的记忆,即忘了一个想法的上下文。
在完全脱离思考背景的情况下记住了结论,可能会造成这一结论在不适用环境中的错误应用。
日记能够帮助你复盘当初大脑形成那个结论的过程,在做记录时,最好能对当时所遇到的事件背景有所阐述,便于检查程序中的问题,也便于变通化用结论。
进一步来说,记录过程让我们可以从有限的经历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心流”提出者米哈里调查发现:大多数富有创造力的人会记日记、笔记或实验记录,这让他们的体验更具体而持久。
我们都想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试图在打工生涯中寻找新鲜感,但这事受限于我们的状态,受限于我们的时间。我们首先能做的是,让每一个有意义的经历不要稍纵即逝,从中挤出更多营养。
把每个值得的瞬间记下来,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重现它们,以免它们永远淹没在沙丁鱼群般的脑细胞里。
2、总结
总结是真正重要的思考。而我们总是倾向于逃避总结,就像王兴说的,我们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这是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从数据中挖掘信息,从信息中挖掘知识,从知识中提炼智慧。挖掘过程所用的铁锹,除了统计学以外,就是“总结”。
我很羡慕科技作家吴军从中学开始就养成并得益于这种写作习惯,他说他的日记主要分三类:工作记录、读书笔记和特殊经历记录。工作记录就是对自己一段时间中工作得失的总结,总结回顾成功做成某事的经验,以免未来无法复用,再做同一件事还得重新学习。
此外,每周每月也需要复盘和总结过去这段时间记下的东西,就像是给自己做个报表。对自己的日记可以采用渐进式总结的方法,这个方法总括来说,就是一层一层挑出重点,逐步剥去不重要的东西,以后可以详细聊聊。
三、调节情绪,与内心对话
车和家组织发展负责人张辉说:写作,是我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能让我们卸下所有伪装,放下所有外在压力,直接面对真实的自己的方法。
外部的信息流输入APP太多了,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现在多数人的瓶颈在信息处理环节,我们需要多去整理自己的大脑。内心微弱的声音需要我们的倾听和鼓励,以免它们被外界的嘈杂所淹没。
人的焦虑主要源于内心欲望和生存状况的不匹配,多数情况下,我们努力拼搏,去改善生存状态。但当差异超过了力所能及的范围,就容易产生焦虑。但我们可以从另一头管理欲望,管理欲望就需要多与自己对话。而与自己对话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写日记。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和客户、同事人开会、打电话,和朋友寒暄,剩下一点时间要留给亲人,唯独很少进行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因为我们每次都会首先牺牲陪伴自己的时间,别人太重要了,工作太重要了。
长期不与自己对话,忽略内心的声音,就会感觉到内心秩序混乱、荒草丛生,变得容易焦虑。内心感受到我的冷落,以后也会更少地发出声音,那就是我变油腻的开始。
大多数人际问题都是情绪问题,日记能很好地帮助调节情绪。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找到问题,把模糊的不快感清楚地表达出来,把它变成具体的、可解决的问题。想解决感受的问题,就要先明确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你没搞清楚自己情绪的根源,就为外部关系矛盾涌现埋下了伏笔。
与自我对话,最重要的一点是真实。写日记时不要用习惯性的伪装欺骗自己,反复揣摩这是不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谦卑地倾听自己。
倡导用日记自我疗愈的纳塔莉说:“要允许自己写出最烂的文字;将心里此时此刻的感受巨细无遗地展现出来。”
写的人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别人不会看见,才能保持完全真实。在别人的目光下,人就会在意自己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父母不应该去看孩子的日记,那不是你了解她的窗口,而是让她开始欺骗自己的干预。
写作的第一受益人是写作者,帮我们看清自己,保持住平常心。
我是一个记忆力特别不好的人,身边的人也常常惊讶于我的记忆力之差,我不知道我丢失的一大摞记忆里有多少是本应该被珍藏的。日记是一条线,把我遗忘的珍珠穿起来留着。
我从小除了需要向老师交差的内容外也不咋写东西,觉得日记这东西挺无聊,面对这类任务甚至有点害怕。工作以后才开始有断断续续的记录,到这两年增加频率,基本每天都会写。
我感谢生活和工作能让我发现自我记录的光芒。
从小听过那么多人的建议,看过那么多文章的道理,但没有真正的认同感,就无法养成习惯。有些事,需要环境和时机都对了,才能参悟。这也是语言这个载体的局限吧。
有在记录的每一天,我会感觉更有意义了,感觉在而立之年,找回了一点对生活的掌控感。
日记需要认真选择一个载体,如果是纸质本子,请妥善保管;如果是APP,请了解他们管理服务器的能力,或者用了哪个大厂的云服务。最近我有个长期用Roam Research的朋友丢了他所有的记录,想想那些随风飘散的记忆,就让人哀伤。
所以彭总接受了我的建议没有?当然没有。
继续焦虑才是更轻松的那条路。所以我也想借这篇文章向她进一步阐述日记的好处。
人到中年开始写日记,不算太晚。
(同步在同名公众号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