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工作上没什么事,随手拿起旁边的道德经看了起来,这应该是我第三遍拜读此书了。
一直想为它写点什么,又觉得自己看得太过浅显,理解也偏情绪化,最怕自己为赋新词强说愁,歪曲了老子的道。
第一次看这本书,短短五千余字,我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星期才看完,我唯一想到的就是好难懂,感觉几千字就道尽了世间万物,天上人间。我好像拿到了一本天书。当时默默地想,怪不得那么多书都喜欢引用道德经里面的文字,真是装逼的一大神器,原谅我的粗鄙。
过了段时间,第二次看这书,这一次我翻了几本有关道德经的书本,查了些资料,主要以明代的憨山大师《老子道德经注》为主要参考,也辅着看了南怀瑾《老子他说》。怎么说呢,感觉好像懂了?细细一想,我真的懂了什么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所以整本书,前面的半懂不懂,心思耗尽,后面大半段虽然看完实可谓完全不懂。
上个星期,无意中看到邱紫华教授在省图举办的有关道德经与人生智慧的讲座,一早就爬起来跑去听了。收获肯定是有的。不会让自己再有不懂就想扔书的冲动,不再执迷其中,不再非要把一本书懂透彻才肯将心里的石头放下来。领悟总是慢慢经历才有的。一初出茅庐的小姑娘能看透什么?
今天再看,我压抑不住自己的心动一定写点什么出来才罢休,无法起笔,遂将道德经草草的抄了一遍,不知有用否,终提起笔来。
选一个小小的点,就选我在《老子道德经注》中看到的一句“无不自无,因有以显无”。这也是对道德经第一章的里面的注释,每本书的第一章大概都是看的最仔细认真的,而这句我的记忆也很深。无和有本是对立面,却出现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有趣,实在有趣。南怀瑾先生把它类比因果关系,因中有果出,果即为因起。真真假假何为真假?
无本来只是无的一种存在,因为出现有才让无变成无。我此刻觉得或许无才是自己需要的一种状态而我却一直不自知?因为想要拥有才生出无对于自己是多么可悲的一种存在。有无相生也是自己痛苦的根源。无欲无求,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所有的无对于嗜欲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看不见的快乐。这一种是来自心灵的快乐,不会因为拥有外物去改变,心也静下来了。
而欲望好像从来都是自己控制不住的,也可能是道行太浅,就像小鱼看到鱼饵就会想去吃,不会想这是人在钓鱼,不可以。
有欲望有贪念就会有软肋,软肋就是别人伤害你的机会,一切都有因缘结果。就像某书中看到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大意就是事出必有因,一件事一个东西或者突然冒出的一个想法,都是有因才有缘,有缘才有果,有果才有灭。不会无缘无故的生也不会无缘无故的灭。心也是如此,因缘起心生,因缘灭心灭。
道家一向主张自然无为,顺应,以前以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在家坐吃等死就行,后来才知,无为是不要胡作非为,趋静然后追求没有欲望。木强则折,柔弱才是最好的状态,这不是指心灵或者思想甚至性格某些方面。就比如说水吧,水能够随物赋形,让你觉得它在又好像不在,不似木头,只有一种形态。水顺流而下,有一种不争的谦逊。这大概就是上善若水吧。
突然想到一句话,“嗜欲深者天机浅”。
奈何逐汝牵心,吾心扰扰妄动。
写的时候我尽量不去强加自己的私心,写的很乱,越写怎么越觉得自己在胡说八道,没写之前以为自己理解了一点点,写了之后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了。好像没写完,但实在不知道如何再接着下去,所以就到这吧,以后回看此文,或许会掩面羞愧,立意太过粗浅,实难以心看之。胜在我还是个小孩子,请多担当,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