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人的致命缺陷三——《悦享听·财务自由之路》
我们再总结一下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的做法:
首先,我们要感谢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能做到这一点就说明我们的理性大脑在掌控我们的行为了,因为我们的本能脑会把反对意见视为对自己的攻击,所以会产生情绪。
为什么要感谢意见分歧呢?
因为当两个人的观点截然相反的时候很有可能有一个人是错的,搞明白是不是你错了对你是有好处的。所以在意见分歧的时候,你的目标不是让对方相信你是对的,而是弄明白谁是对的并决定该怎么做。
在这种理性的意见分歧中,双方的动机都是担忧错过重要观点,你们彼此要真正看到对方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你们两人的更高层次的自我努力探寻事实,这样的交流就是双方受益匪浅了,并且能释放出巨大的、没有被发掘的潜力。
那要做好这一点,你的沟通方式应该让对方觉得你只是在试图理解,也就是有分歧的双方更愿意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不是把它埋在心里边;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是在尽力说服对方自己是对的,而是开通地聆听彼此的观点来尝试发现事实并决定如何行动。所以双方就不是在争论,而是在理解对方的观点,这样你就应该是提问而不是做出陈述,以平心静气的方式进行讨论,并且鼓励对方也这么做。
再强调一下:你不是在争论,而是在开放地探求事实,要保持理性并期待对方也保持理性。如果你冷静、平等地对待对方、尊重对方,效果就会好得多。
通过练习,我们就会越来越擅长这么做,因为人们在发生分歧时变得愤怒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要把大多数的分歧看作“不是威胁,而是学习的机会”。在学到东西后改变想法的人是赢家,顽固拒绝学习的人就会是输家。
当然,这不是说你应该盲目地接受其他人的结论,你既要头脑开放也要坚定。你既应该考虑和思索各种相互冲突的可能性,也应该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随时迅速地调整自己的想法,接受可能正确的东西。有的人能轻易地做到这一点,其他人却不行。
一种检验你做的好不好的方式就是:把和你有分歧的人的观点向对方复述一遍,如果他说你复述得对,就说明你做得很好;而且交流的双方要遵守“两分钟法则”:两分钟内不允许打断对方以便对方有时间把想法说清楚。
有的人会担心这样做太浪费时间,通过了解分歧来解决问题确实是费些时间的,但你把时间花在这上面才叫物有所值,关键是也要对花时间干什么和谁花这个时间进行排序。
很多人都会和你产生分歧,但你不应该考虑所有人的观点。跟任何人都头脑开放不一定有好处,你应该花时间和你能找到的最可信的人探讨观点。当有的时候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就商定一个你们都尊重的人,让他帮着主持讨论。
最没有成效的方式就是你在自己的脑子里试图把事情想明白,这是大多数人做的事情;或者有的时候讨论的成效不断减少,这个时候就不要继续浪费时间了。发生这样的情况,你们应该转向更有成效的方式,达成相互理解——这不等于非得达成一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叫求同存异。
为什么人们通常不用上述的方式来讨论呢?因为大多数人本能地不愿意去表达不同的意见。比如说两个人去一家餐馆,一个人说他很喜欢这个餐馆的菜,另一个人可能会说“啊,也还可以”或者什么也不说。尽管他心里不喜欢。他不愿意表达分歧的原因是:较低层次的你误以为分歧是冲突。所以要做到头脑开放就并不是很容易的,你必须自学这种技艺。
头脑开放也是一种技能。在交换意见的时候努力让你和对方都不出现这种反应——有冲突的感觉。
人类最大的悲剧之一就是:观点错误还根据它做出糟糕的决策,而不是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如果人们能够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就很容易让所有领域的决策大大改善,包括公共政策啊、政治啊、科学、慈善,包括你的人际关系方面。
〖感悟分享〗
保持头脑开放,不是盲目接受他人观点,而是以理性探寻最优解。真正的开放者会珍视分歧,因为反对意见可能是自我认知的盲区。当双方放下输赢心态,共同寻找事实时,反而能释放巨大的潜力。
许多无效争论源于本能防御,而非对真理的追求。关键转变在于:将分歧视为学习机会而非威胁。通过提问、复述对方观点、遵守“两分钟法则”等具体方法,能有效降低情绪干扰,聚焦问题的本质。
“与可信者求共识”的优先级思维充分说明:开放不等于讨好所有人,而是选择与高价值对象深度探讨。这既节省时间,又提升决策质量。真正的成长,始于承认自己可能犯错。保持开放不是软弱,而是用理性克服偏见,让更好的思想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