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把时间当作朋友》摘抄(2018-01-14)

时间不可管理、一切都靠积累。更进一步,本书主张人必须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也只有这样,时间才是朋友,否则,它就是敌人。很多“时间管理技巧”并非无用,但更多的时候,由于使用者心智能力低下甚至尚未开启心智,于是那些技巧只能治标不治本,甚至既不治标也不治本。

成功从来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依然不会。基于比较的成功理念,是伤人的、害人的。事实上,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并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值得人人都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只有脆弱的人才不断需要安慰。现实是残酷的,生活是艰难的,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无论对哪一个层次的人都是如此,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能够接受现实,一切的成长都是虚妄。只有坚强的人才能接受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能可能开始运用心智做出理性的决定,进而才有可能做时间的朋友。

问题:没有按时开始执行任务、错误估计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解决方案:按时开始执行任务、正确估算任务所需时间、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要出差错。

拒绝学习的态度,会渐渐融入人的心智,根深蒂固,最终,当他面临同样的机会之时,他会凭直觉再次做出同样的判断:学了有什么用啊?学习很辛苦的,我还是不学吧。。。他还会给自己找出N多的理由,反正他永远都是正确的。

这个和智商高低没用任何关系。人的心智,其实是上不封顶的,你不学习,相当于自废武功。

然后每次面临重要的选择,就是低水平的认识:我觉得,我认为,我应该。。。

然后就是错失良机,然后就是想方设法证明不是自己的错。

一个期望速成的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是不懂得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因此才那么不现实地希望有个什么方法能够迅速达成目标、完成任务,获得解脱。可问题在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耗费时间,而且更可能需要耗费很多时间

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他们的“时间压力”感受。“没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是虚假的“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都注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时间了”—这确是冷冰冰的现实。

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与时间、管理或时间管理都没有多大的关系。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心智(mind)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心智就是他一切过往获得的知识以及经验的总和(也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心智的开启,即俗语中的“开窍”,佛教用语中的“顿悟”,现代心理学术语中的“打破旧的格式塔[11],重建新的格式塔”。心智开启之前,一个人可以用他作为人类理所应当拥有的智商正常生活—当然有好有坏。然而当一个人的心智开启之后,他将面临一个崭新的世界—尽管依然有好有坏。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一切都可能与从前不一样,因为他要用他开启过的心智去理解、去判断。

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它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最终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心智力量的差异,就是这样一点点经过积累而形成的。最终,注定产生天壤之别。既然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当然最终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

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学习而像病毒繁衍一般疯狂发展,而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辅相成地大幅增长;于是,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谁可以封顶?然而,反过来,如若这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那么心智就可能停滞发展,甚至倒退,弄不好“痴心不得反癫狂”,搞到负数的地步—谁又能够保底?这就好比有些人一辈子是原始人,另外一些人“开窍”了,演化成了现代人,甚至尼采所说的“超人”[13],同时也有另外一些人“开窍”了,退化成了猴子。

“当初不懂事,要是好好学就好了……”然而,这对于他来说,仅限于慨叹而已。再次遇到学习机会的时候,他依然会选择放弃。只不过,除了“不知道学它有什么用”之外,还多了另外一个理由:“现在也来不及了……”这种拒绝学习的判断,渐渐融入他的心智,根深蒂固,最终,当他面临同样的机会之时,他会仅凭直觉再次做出同样的选择。

期望速成,从基本的层面上来看,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个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尽管大家都知道不是每个欲望都能被满足,但是我们都有无穷无尽的欲望是个确定的事实。于是,哪怕用脚趾头数数都能明白,不劳而获是每个人心中所拥有的诸多梦想之一,甚至可能还是其中最大的梦想。如果不能做到不劳而获的话,那就最好尽量少劳但是一定要尽量多获,并且多多益善。更进一步,大多数人看法惊人地类似甚至相同:如果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收获;如果没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结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欲望,只不过或者程度不同,或者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得各不相同而已。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迷恋赌博。因为这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想要甚至需要马上获得结果。

同样的道理,酗酒无度的、嫖娼乐此不疲的、吸毒不顾死活的、玩电游没完没了的,都是这种“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的天性”使然。要命的是,整个社会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刺激人们的这种天性并使其越来越强烈。电视广告告诉你所有的减肥药都有神奇的功效,当天开始见效。报纸上的医疗广告告诉你无论得了什么病都不要怕,找他—手到病除。各种培训班告诉你不管学什么都要速成,因为人生苦短。有一种防身术学习班期期火爆,看看它的名称就知道为什么这么火爆了—“一招制敌”!

另外一个期望速成的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是不懂得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因而才那么不现实地希望有个什么方法能够迅速达成目标、完成任务,获得解脱。可问题在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耗费时间,而且更可能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谁都没办法今天怀孕、明天生产。

★交换是硬道理

速成不可能,那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所谓的“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获”,本质上来看也就是这一个字:换。

不成熟的人有什么样的特征?应该有很多特征,也有很多类型。然而一个常见的通病就是整天想的全是“我要……”而全然不顾自己其实一无所有。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有些人的地板是另外一些人的天花板。但起点就是起点,尽管不同,每个人都要从起点开始往前走。

然而,“我要……”的欲望从不会消减,只会不断增加。大多数人之所以浮躁,是因为他们一无积累(或者说积累太少,几乎无法换取任何东西),二无方法和经验,所以求而不得。与此同时“我要”的欲望恰恰又因为无法获得而燃烧得更加猛烈;再进一步,那欲望甚至可能烧掉了所有时间和精力,以至占用了原本可以用来努力也好投机也罢的行动时间,掉入死循环,无法挣脱。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他的“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换取。有时即便用“我有”的去换还暂时不够,然而,已经拥有足够积累的他肯定已经有足够的努力勤奋、抑或投机取巧的方法和经验,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如愿以偿之后,“我有”的就更多了,“我要”的就更容易获得了,如此良性循环。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你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生、困者亡。

人为什么不肯脚踏实地努力?因为要的太多,有的太少。

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尽管天分确实重要)。而当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一瞬间,只要他足够认真努力,那么他的能力就在不停地积累。这个世界上很可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几乎只是依赖积累而已。

没有能力和资本的积累,目标过高,人生致败之道。

有资本和能力的积累,早晚会成功,不必急于一时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与外界的无谓比较,使得每个人“凭空”多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于是,动不动就出现被自己的理想绑架的情况。很多人(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态度本质上是“骑驴找马”。基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概率问题而已),人们往往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并不满意。很多人都心怀梦想,有个“无论如何早晚都要从事的梦想职业 ”。然而不幸的是,很多人正是因为如此而最终沦落为平庸之辈。

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而当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只要他足够认真努力,那么他的能力就在不停地积累。然而如果这个人实际上向往的是另外一个职业,那么他的所谓梦想几乎必然使他在当前这份职业上心不在焉。其实,这世界上很可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几乎只依赖积累而已。于是,天长日久,此人在当前这个职业中将越来越落后于那些认真做事的人。而这样的时候,此人并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奋起直追,反过来,更可能的是把“反正我的梦想不是这个”当作借口。

当初未能进入就已经说明问题—之所以没能进入除了可能是运气不好之外,更可能是积累不够而已。而一晃几年过去之后,事实上此人在他的所谓“梦想职业”中的职业经验积累依然等于零,空有梦想而已。另外一个他更可能宁愿视而不见的因素是那些早已在他的所谓“梦想职业”中拼搏努力的人这些年已经积累了无数经验,磨练出了他现在依然在“圈外”不可想象的各种能力。就算有一天,此人有足够的“运气”忽然能够进入了那个他梦寐以求的领域,很可能还是会发现自己竟然一无所有,毫无竞争力,最终只不过是一切清零,从头再来。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越高。最终,很多人都在无意之间被自己的“梦想”所绑架。所以说,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讲,所谓梦想也许只不过是陷阱。这许多年来,见过身边不少的人被他们珍爱的梦想毁掉。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本质上来看都无法做到“摆脱现状”,因为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任一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某种意义上,“逆境造就成功、磨难令人成熟”之类的话纯属胡说八道—事实上顺境显然更容易成功,而且很多磨难根本没有必要—那更可是失败者对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体会的成功以及对成功者的“意淫”式的猜想而已。失败者永远不会有机会了解成功的真相,因为人最容易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而不曾有哪怕一点点成功经验的人更无从摆脱自身局限。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往往是常人最常不知不觉就掉进去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的真正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那样的话就会忍不住顾镜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是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几乎所有优秀的年轻人都有个特征,他们最少对现状的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得他们更加难以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他们当然也因此每时每刻都更为优秀。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如何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最核心的判断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于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做到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

★估算时间

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是最常见、最致命的错误。有一个貌似悖论的原则,值得牢记:完成任何一个任务,往往都需要三倍于计划的时间—即便,从一开始就考虑到这个因素。

★及时行动

有任务出现的时候,什么时候开始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好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所谓做事拖拉,不是拖拖拉拉地做事,而是拖拖拉拉地就是不开始做正事。明知自己在拖拉的人很痛苦,他们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可就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而“无法进入状态”—这是他们能够想出来的最拿的出手的描述。

★直面困难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然而,很多人会在潜意识中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几乎全部时间都被用来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一般地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会自动消失……

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实际上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办事拖拉的人其实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他们也并非“不努力”,他们花很长时间去做事—只不过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只做很多非常容易的事情。再一次,当他们回避困难的时候,都不是故意的,并且往往早已经给自己找到恰当的借口—太强大、太有力以至他们真诚地相信—“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那些事太枯燥,确实提不起兴趣来……”

学习上,比如:准备托福考试,天天只做阅读听力,但不去练习口语和写作;工作上,比如:做项目计划天天讨论WHAT却从不提及HOW;生活上,比如:天天对恋人说我爱你却从来不花时间想想人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都是同样的恶习在背后:专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

★感知时间

很多年前,大约20岁的时候,忘记了因为读过李敖的哪一本书,觉得他那种记日记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于是开始学着做每日的“事件记录”(Event Log)。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

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事件-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他的方法要比李敖的方法更为高级。李敖的事件记录,往往只能记录事件的名称,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而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却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这里的细微差别是,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以下是摘自《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样本: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钟。

鉴定袋蛾—20分钟。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钟。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钟。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钟。

读《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钟。

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1小时25分钟。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才会有结果,并且全天下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汲取教训。只要能汲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36]—尽管这话之前已经说过若干次。

★列表

列表(List)从来都是最有效的组织工具之一。据说用来组织或者管理的列表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任务列表(task list)、待处理列表(to-do list)、核对列表(check list)……尽管我个人觉得那么仔细地分辨这些概念没有多大意义,但我确实认为列表本身非常有用。而制作列表、运用列表确实是一种需要练习的重要能力。

★经验局限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已经能够思考。但局限于已认知的知识数量,当时人类很难正确思考。

首先,个体的经验有限。其次,群体的经验有限。最后,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自学能力

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上讲,本科毕业之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学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的大脑有个运行机制叫做“选择性输入”。具体表现就是你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特征: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看的。

有一个并不太蠢但也足够蠢的幻想是: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一直持续地进步。实际上,学习的时候,进展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肯定不是线性的。有的时候,你会很长时间没有一点点进展,但是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猛进;而后,就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的“平台期”。

可是人们往往在行进一小段时间之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产生动摇。所以,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突飞猛进的感觉。然而这样慢慢动摇直至最终放弃的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身边的某些人在“突飞猛进”—于是,在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的错误的情况下,当然貌似“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呀,他肯定有什么诀窍!”

★学会倾听

不夸张地讲,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无论是谁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或者反过来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

人们总是误以为倾听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并且自然而然地认为阅读能力比倾听能力更难以锻炼(当然也就更想当然地认为阅读比倾听更重要),于是在长达十多年的正规教育体系中,从未有过母语“听力”课程。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是同样的内容(一届又一届地重复),而台下的学生居然永远只有20%能够全面把握老师所讲述的信息,倾听能力的巨大差异也许是这种永恒的尴尬的最好解释之一。

有一种教育方法,是父母为孩子朗读,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尽管我们都知道不应该不顾一切地全盘接受对方所说的一切,而人们总是提倡的“质疑精神”也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善控制自己,随性发出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

“过早质疑”的另外一个副作用是它会让听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排斥”状态。尽管我们并不能像“闭”上眼睛一样“合”上耳朵,但我们确实可以像“视而不见”一样做到“听而不闻”。大多数人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听的过程中只有两种状态—接收、排斥。总有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易“盲从”,那是因为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更多地处于“接收”状态;而总有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加“顽固”,那是因为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更多地处于“排斥”状态。

★兴趣

经常有学生向我表示她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她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这些人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然而,真的是他们以为的那样么?不客气地说,99%的情况下并非如此。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唱歌跑调的人通常不太喜欢与朋友一块儿去KTV;牌技差的人被朋友叫去补缺的时候往往非常不情愿;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人通常开会的时候会坐在会场角落……

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被想象得那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有时候看某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说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我就赶紧闭上眼睛—不愿意看到孩子就这样被害;但是,闭上眼睛却看得更清楚,因为太容易想象得出那需要很多年才能最终显现的、又因为早已过去多年而遗忘了原因之最终结果。培养孩子兴趣,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或者买本书给孩子就可以了。事实上,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可能就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还要伤透脑筋想出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并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然后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但,同样,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方法: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据我母亲讲,我父亲学任何东西的时候都可以做到在并不废寝也不忘食的情况下,把所有时间用来学习。钟道隆先生很坦率地说,“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俞敏洪也是个做他想做的事的时候超常用功的人。他怎么学英语的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为了把新东方做大,要提前一年安排下一年的时间表;他的Outlook日程表打印出来要每天一页纸,并且满满的。即便是李阳,我相信他的漂亮发音并不仅仅来自于天分或者是所谓的“疯狂”,而是,他“疯狂”了许多许多年。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更何况,所谓的“好的方法”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适合这个人的方法放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很可能适得其反。换言之,适合所有人的方法可能根本不存在。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比较

很多的时候,比较是个坑,大坑。再干脆点,比较就是陷阱。

有些人看透了这一切,可是却选择了逃避。这些人会认为“万物皆空”,一切都是幻象而已。于是声称自己可以跳出红尘,远离喧嚣。

另外一些人也看透了这一切,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坦然地接受。他们运用自己的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必须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而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无需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然后,把时间花在寻找甚至制造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当然,同样要付出很多代价—然后无怨无悔地生活,尽情地欢乐,平静地痛苦。

其实,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说,“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运气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大学期间不小心认真学习了概率和统计是使一生受益无穷的偶然。那期间的阅读和思考,使我确定并且坦然接受一个现实:概率是独立于任何人存在的,因此绝对不会仅因为我的期望就发生任何变化。李宗盛在《凡人歌》里说:“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听得我心惊胆颤。所以,本质上来看,运气不过是与我完全无关的一种现实存在。换句话讲,尽管运气确实存在,但我不能相信运气,或者完整地说,我不能相信运气与我有关。

大约两千五百年前,塞涅卡(罗马哲学家、悲剧作家、政治家)就把这件事儿说得非常清楚“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看。”

天下所有的骗子下手的时候,第一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受骗者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受骗者一旦相信这是一个“不可多得、不容错过”的机会,就会在这种想法带来的压力之下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所以,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可以做到像诸葛亮那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并且是可以把握的。

我们也恰恰因此而崇尚努力。尽管奈特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努力”相对于另外两个因素—出身和运气—是最无足轻重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现实的例子,有相当数量的人,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都确实通过“努力”最终改变了他们的“运气”,进而改变了他们孩子的“出身”问题。

朋友说:出色不如走运,先出色再说,走不走运,随它去!后面还一句:出色了一定会走运的!

★人脉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

所以,可以想象,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事实上,生活里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哪怕在校园里,“交换”本质没有体现得那么明显,但是,同样性质的行为并不鲜见。比如,某系公认的才子,与另外一个系里公认的另外一个才子会“机缘巧合”地邂逅而后成为“死党”。俗话常说,“英雄所见略同”,可能就是他们一见如故的原因,所以,他们之间的谈话以及任何其他活动往往都会让他们觉得相互非常“投机”。

所以说,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说,“事多故人离”,是非常准确的观察。

还有些人,过分急于建立所谓的人脉,并全然不顾自己的情况究竟如何。对于这样的人,人们常用一些专门的词来描述他们,“谄媚”、“巴结”、“欺下媚上”,甚至“结党营私”等等。这样的人,往往也不是他们故意非要如此不可。他们只是朦胧地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所以,才希望借助其他的力量。

整体上来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源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也好学识也罢,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

如果你是一个优秀、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这个时候,这样的帮助往往是“无私”的。正如没有哪个医生做到救死扶伤之后仅仅因为酬劳太少而恼羞成怒一样,那些品质优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图报”。因为对他们来讲,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已经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可以令他们身心愉悦。然而真正有趣的现象是,被帮助的你也正因为并非寻常之辈,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最终皆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良性循环。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一定想想办法时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的话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赢得尊重是最不能急于求成的,绝对不能靠临时抱佛脚。

★鼓励

我个人有一个尽量坚持的原则,就是“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鼓励身边的人是一种并不被大多数人认为重要的美德。

★效率

如果你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工作和学习上,那你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如果你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享受欢乐上,那你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每个人各不相同,有些人在工作学习上可以获得更多的乐趣,有的人在生活琐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

★社交

你要学会不停地帮助身边人。帮助身边人的方法很多,而你会发现其中往往最有价值也最被重视的并不是金钱帮助。在你决定是否对某人提供金钱帮助的时候,你要明白这样几件事儿。首先,你自己可能并不是真的有能力提供金钱帮助;其次,需要金钱帮助的人往往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最需要的可能不是金钱;再次,你的金钱帮助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因为可能有去无回;最后,因为你没有提供金钱帮助而怨恨你的人,就算你提供了帮助最终他也不见得会真的感激你。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你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如果,你主动帮助别人,那他们往往会加倍地感激你。主动帮助的最基本方式就是共享。

最后,你要明白一件事情:当你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帮助?”同样的道理,当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如此判断。所以,你现在应该出一张纸,把值得你帮助的人的特征都写下来,看看你自己是否满足这些特征?如果不是的话,是不是应该想办法改进呢?另外,不要觉得优秀的人不需要你的帮助。你会发现,优秀的人往往获得更多的帮助。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人在潜意识里就会清楚,帮助优秀的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回报。于是,相信我,要想提高你的社交质量,你最好多花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自我证明

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愿望。“证明自己”本身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很多人实际上是挣扎着想“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殊不知,“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恰恰是最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

不用花心思、花时间去想办法让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们强,因为这几乎是没办法做到的。如果你想不开,一定要让别人承认,那就听我的劝告,记住一件事儿: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不仅比别人强一点,还要比别人强出很多很多才行。

可是,你知道如果你最终竟然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出许多的时候,你会面临什么境遇么?哈哈,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你身边的人不再在这方面跟你比较了,他们会自动放弃,然后跟你比你不如他们的地方!还别说,事实上,他们这么做也有一定道理呢。因为根据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的水量,取决于其中最短的一根木条)来看,仅仅某一方面,并不决定全部。

长久的观察和思考,有益于锻炼自己心平气和的能力。反正,别人如何认为,如何评价或者评论,其实原本根本没办法影响你自己的状态。但是,一旦你开始为此心烦意乱,胡思乱想,甚至为此产生一些无聊的行动,那么,你就不仅倒霉而且可怜了,因为,你已经被左右了。被别人左右,是一个人最可悲的状态之一。

★积累

复利的力量与神奇在于,尽管本利的增长在最初一段时间里是相当缓慢的,甚至令人感觉不过是聊胜于无,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就能产生令人惊诧的结果。

本质上来看,相信积累的力量,其实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

我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就是这个道理。有些好习惯,越早养成,一生的收益就越大。于此同时,坏习惯也同样是收复利的“高利贷”。

比如,“怕麻烦”就是一种害死人的坏习惯。学习成效差,就是因为“怕麻烦”所造成的疏漏;工作成绩差,也不过是因为“怕麻烦”而偷懒所致;甚至,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很多人生活不幸,其实只不过是在关键决策时因为“怕麻烦”而产生了失误……所以,结论是,“无论做什么事儿,要是怕麻烦就废了”。因为麻烦就是麻烦,它不会因为谁怕它就饶了他,也不会因为谁不怕它就躲开他。麻烦无所畏惧。麻烦化身无数,麻烦无所不在。想要做成事,必须不断解决麻烦。

千万不要跟怕麻烦的人在一起。不要跟怕麻烦的人做朋友,他们把他们所惧怕的所有麻烦全都甩给朋友,瞬间就把所有的朋友,当然包括你,全都变成另外一个更大的麻烦……接下来,背叛是唯一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不要给怕麻烦的人打工,因为他们就算做了老板也做不了几天。不要雇佣怕麻烦的人,他们会运用他们的所有“聪明才智”迅速甄别工作任务简单与否,然后专门挑简单的事儿做而后拼命邀功,同时把他们认为麻烦的事情甩给别人或者干脆藏起来不做。除了他们每人会推卸责任、搬弄是非、胡搅蛮缠—这是他们的特长。把怕麻烦的人剔除出去,整个团队瞬间就可能焕然一新。

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可能拥有耐心。而耐心是一切工作上、学习上成功的前提。

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的积累,并不只限于一代人的努力。事实上,积累的信念甚至可能遗传。耐心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耐心的孩子,相信积累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相信积累的孩子。事实简单明了。

在今天这个相对更加公平的商业社会里,相信积累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财富和成就。想象一下富裕家庭能给孩子创造的环境吧,再对比一下贫困家庭能给孩子创造的环境。所以,整体上来看(注意,个别的反例并不能说明整体上的问题),贫富的区别可能造成巨大的智力差异。

如果能够彻底理解积累的重要,相信积累的力量,那再进一步,就只有一个结论了:越早醒悟越好。

我们遇到的尴尬,大多都是自找的。过去犯错误,现在就要承担后果,就好像黑帮片里常用的台词所说的那样,“出来混的,早晚要还”。为了将来不再面临尴尬,必须改变今天的观念和行为。要坚信积累的力量。一切都是可积累的。即便遇到了尴尬,即便感觉“没时间了!”也要选择积累。如果觉得积累来不及了,那就接受现实吧,想想看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可以改变,找到能改变的领域采取积累的策略。这是唯一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过去埋单。

爱因斯坦说,“用当年我们制造麻烦的思路,我们根本无法解决它们。”所以,别再跟时间较劲了,看清楚,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将来,时间可能是你的敌人,也可能是你的朋友。它究竟时敌是友,就看你自己了……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时间只与那些努力的人做朋友。

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拥有矫健的翅膀,所以能够飞到金字塔的顶端,而蜗牛只能从底下一点点爬上去。雄鹰飞到顶端只要一瞬间,而蜗牛可能需要爬很久很久,也许需要坚持一辈子才能爬到顶端,也许爬到一半滚下来不得不从头爬起,但只要蜗牛爬到顶端,他所到达的高度和看到的世界就和雄鹰是一样的。我们大部分人也许不是雄鹰,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蜗牛的精神,我们可以不断地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无限风光的险峰俯视和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无论是雄鹰,还是蜗牛,都因为它们的勤奋和努力,就有了时间作为自己的朋友,每一分、每一秒,它们的生命都因此有了它们自己确定的意义,而非虚度。

做人要勤奋,做人要执着,但做事不一定要图快。马跑起来比骆驼快,但骆驼一生走过的路却是马的两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