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是干嘛的?《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中,天尊叮咛出家人说:“汝诸男女,既出家已,当须护持法服,尊师念道,持奉经诚,勤修行业,礼拜烧香,长斋奉戒,诵经行道,讲说大乘,广达功德,更相开度,化喻众生,绍隆法教,常行慈悲,救济一切,精研上道,转神入妙,在在长存,念念增进,永不退堕,克得道真。”
其实这里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是“护持法服、尊师念道、持奉经戒、勤修道业”,这个是道士自修之功课,可归为“度己”之一类。第二是“讲说大乘,广达功德,更相开度,化喻众生,绍隆法教,常行慈悲,救济一切。”这个是天尊教导道士如何去对待众生,可归为“度人”之一类。
度己是不言之教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代的学者是为了自己去学习,默默无闻,做正心诚意的功夫。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别人,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所以孔子主张的是“为己”之学。《大学》也说:“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皆以修身为本。”意思是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需要以修身为先。
其实我们学道之人,也是一样,首先把自己修好是关键,先管好自己,不要去管别人。所以当年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开始问如何可以治理好天下?广成子不回答。后来黄帝斋戒三月,又上崆峒山,问广成子,“修身如何可以长久?”广成子大喜,认为孺子可教也。是故庄子认为,天下所以大乱,就是因为儒墨之是非,大家都想把自己的一套理念强加给别人,导致思想的混乱与纷争,于是天下人纷纷攘攘,无有宁日。最好的办法就是,各行其道,你按照你认为的对的去做,我按照我的理念去办事,大家互不干扰。郭象注云:“人皆自修而不治天下,則天下治矣,故善之也。”人人都把自己修好,不要想着去管别人,天下就太平了。是故老子说:“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最好的状态。
老子也提倡“不言之教”,其实人人都把自己管好,垂范世间,不需要过多的言语的教化,百姓觉得好,自然会跟着模仿。儒家所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庶敢不正?”儒家最理想的天子,就是垂拱而治,以正南面的。皇帝不会过多的去插手政务,只是做一个道德的模仿就好了,这些都是说“度己”的事情,然而做好自己的时候,其实也在教化他们,所以“度己”的时候,也有“度人”的效用。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
度人是积善成德
曾经跟道友讨论过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修行人,修到什么程度了才有资格可以去“度人”?有的人说:“你连自己都度不了,怎么去度人?”是不是要自己修成神仙了,才能去度人呢?我们一般理解的“度人”,是度化、劝化的意思。印象中有吕洞宾度柳树精、吕纯阳度白牡丹、王重阳度马丹阳等等,都是神仙的工作。一般还在学道的凡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其实不然。
所谓度人,有两个意思。
一是思想上的“度人”,也可以称之为“教导”。当年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就说,我年纪大了,没有什么好送你的,就送你一些话吧?于是就告诉了孔子要韬光养晦,柔弱不争。牙齿坚硬却掉光了,舌头柔软却还在的道理。这个也可以称之为“度人”。也就是《太上洞玄出家因缘经》里说的“讲说大乘,广达功德,更相开度,化喻众生,绍隆法教。”
还有就是行动上的“度人”。比如施医舍药、修桥补路、斩妖伏魔,扶老奶奶过马路等等,也是度人。《出家因缘经》所谓“常行慈悲,救济一切”也。
其实度人的时候,也是在度己。《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思是一个人经常做好事,就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品格,逐渐就具备了圣人的气质。《抱朴子》里也说,修道成仙的人,要立三千功德。度人,其实也是度己。
实无一众生可度
然而度人,有过度的意思。是从此岸到达彼岸。然而,彼岸、此岸,本是一地,无有分别,所以就不存在度和不度的问题。也无有一众生可度。如果说有众生可度,是有分别心,是烦恼障碍。所谓“执着之者,不名道德”。
若无有众生可度,是众生各安其所,当下即是逍遥境界。
所谓度人与度己,皆是名相,非真实。《清静经》所谓:“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是天尊为化众生,善巧方便,权宜说法。《玉枢经》云:“至道深窈,不在其它。尔既欲闻,无闻者是。无闻无见,即是真道。闻见亦泯,惟尔而已。尔尚非有,何况于是。不闻而闻,何道可谈。”故学道之人,万不可执着于此种种概念,而生烦恼。是故《消灾护命经》云:“离种种边,名为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