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两感温病与冬温
温病辩证除了病在荣卫,病在气分,病在肠胃,病在血分病以外,还可能有两感温病。
两感温病主要是由于肾阳失于封藏,再加上外感温病,木气疏泄偏胜。
表现为上热下寒之证。
根据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阳气应该藏于下,人体才可以壮实。肾阳失于封藏,阳气虚于下,人体就是亏虚的,不足的,所以,即使看到病人发热,也是实中有虚,必须注意,不要伤阳,不要伤中。
两感温病重点在于肾阳不足。所以重点在于温补肾阳。
两感温病三方子:
1.肾气丸证:
临床表现:其症微恶寒微发热,全身倦怠,两足困乏,神志昏迷,脉象微弱散乱。
辨证论治:
恶寒发热,乃荣卫之郁。寒热不甚,而全身倦怠,则荣卫之败也。两足困乏者,肾气微少也。
神志昏迷脉弱而散者,肾阳外散,中气无源肾阳外散,则心神失根,中气无源,则脉息不振也。
方解:
肾气丸附子以回肾阳,桂枝以回肝阳,以定木气之根,地黄滋津液养风木,山萸肉敛浮阳补木气平疏泄,山药补肺金助收敛,丹皮去木滞清瘀热,苓泽扶土气也。肝肾阳复,心神有根,中气有源,土气健运于中,荣卫升降于外,故病皆愈。
禁忌:
此等病证,一服辛凉,汗出腹泻即死。
2.大青龙汤证
临床表现:
其症恶寒发热,身痛如被杖,头痛如斧劈,口干欲裂,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
辩证论治:
此肾阳素亏,又病感寒温病也。恶寒发热者,里气亏乏于内,荣卫郁阻于外也。身痛如被杖者,肾阳不能达于外,卫气不能外发也。头痛如斧劈者,肾阳离根上卫也。口干欲裂,烦满而渴者,上焦津液,被卫气闭敛之热烧灼也。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者,下焦无阳,中气失根,不能安定也。
方解:
麻黄、桂枝各一钱,杏仁二钱以开卫闭,生石膏二钱以清卫气闭于上焦之热,炙草二钱,生姜一片,红枣二钱以补中气,加附片三钱以回肾阳也。
3.三豆肾气丸:三豆各三钱,加薄荷一二钱煎汤,调服肾气丸五钱以代之。
临床表现:此方为大青龙汤代替方,更安全。症状和大青龙汤一样。
其症恶寒发热,身痛如被杖,头痛如斧劈,口干欲裂,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
薄荷可代麻桂,三豆可代石膏、杏仁、甘草、红枣。肾气丸之山药、熟地、丹皮,有补津液之能,山茱萸、附、桂可回肾肝之阳,茯苓、泽泻有益中土。
4.乌梅白糖汤与桂附地黄丸
临床表现:治疗冬温。温病若发现于冬季,病势极险,惟乌梅白糖汤最能挽回。若冬温上热下寒,足冷如冰,速服桂附地黄丸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