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伯乐与钟子期,《伯乐鼓琴》的故事告诉我们知己难寻,知音难觅。而我认为,人生在世,最好的知音莫过于自己。
曾经年少,我有过一个稚嫩的目标—找到自己的知音。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我还是在上幼儿园的宝宝,这么高级的词当然要和小伙伴分享,怀着激动的心情,迈着小碎步一巅一巅的跑过去,紧张的心脏扑通扑通“圆圆,你想和我做知音嘛?”我抿着嘴,腼腆的笑着。“什么是知音啊?”“就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吧。”“当然愿意啦!从今天起,我们就是知音啦!”“耶耶耶!我有知音啦!”我们抱在一起,开心的跳了起来。短短几天的时间,全班同学都成了“好知音”。
上小学后,知道了知音就是知己,很懂自己的人。于是,语文课上有人和我的造句一模一样,我便感慨:“哇!这一定是我的知音。”数学课,有人和我的答案错的一样离谱,我就又感慨“哇,是知音!”看到有人和我喜欢的笔是同一支,情不自禁发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知音?”就这样,小学六年,我又收获了快一个班的“知音”。
步入初中,我开始意识到知音可遇不可求。多元的世界,环绕着许多嘈杂的声音,身边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切莫盲目地去附和那些声音,那样只会迷失自己,我们终其一生无法满足所有的声音,与其让他人满意,不如做最真实的自己。
因为懂自己,才能不断的突破自己的极限,挑战自我,让生活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