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过去,找回自由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3/8

简介: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是一本比较基础易懂的心理学书籍,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例如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跟随咨询师与蛤蟆先生的对话,我也逐渐地了解了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在讲述儿童自我状态的时候,咨询师提到了愤怒的表达,蛤蟆先生认为自己不会生气,我也有相同的想法,我从来没有对谁发过火。咨询师说愤怒分为有攻击性地选定目标释放愤怒和不带攻击性地发火,用缓和的方式释放愤怒。而我们则是用着不带攻击性地发火方式,比如撒泼,怄气,郁闷之类的。“怄气的人是总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而且安静得很反常。蛤蟆,在我看来,‘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在看到这段话时,我明白了原来不是我不会生气,而是在用另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怒气。

让我感触更深的是,在讲到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了解到每个人都会有父母自我状态,它包含了自出生起,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借此判断是非对错。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喜欢说教,对他人严厉但对自己宽容的人,他们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的挑剔型父母,对他人进行审判。于是我和蛤蟆都面对了一个问题“我在审判谁?”在无数次逃避后,我们还是选择面对了我们在审判自己的真相。“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我终于找到自己这些年来不停地内耗的原因,而能帮我的只有自己,停止审判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有句话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那么童年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这本书给出了答案,童年时我们与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并未随着童年消逝,它们停留在我们身上,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影响我们未来的每一个决定。但我们决心改变,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时,我们终将挣脱过去,找回自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