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1日 早上6:45-7:30
读完李华老师的《冰冰》,眼泪就一直含在眼里。李华老师的文章确实是写出心灵深处的文章,行文特别自然,感情流淌顺其自然,感觉文章一气呵成,毫无生涩感。
我感动于老师的文章,也因为我曾在老师差不多大的时候养过一只小狗,后来小狗也死于非命,而我也一样,曾经不敢写,因为非常伤心。很多年以后才一次写过一篇纪念那只小狗的文章。也由于小狗的死,以至于在后来几十年下来,曾有几次机会养狗,都害怕这种失去的伤心,而不敢再养。
李华老师的《冰冰》比我的文章的层次还要更高一些,那就是,不仅写了一个小狗的故事,不仅写了一个女孩对小狗无私的爱,更写出了一个小狗给女孩勇敢做自己的启示。 小狗是遵从内心原始自由生命力而活着的,铁链是无法锁住小狗。在乡野生活愉悦也是小狗原本就是自由的,更适合自由的乡野生活。
对当时10岁的李华老师来说,从无法去帮助小狗解开铁链,到只得答应父母把小狗送去乡下,一个小女孩,其实非常弱小,无助,乃至,很多时候,都没有自己的主意。这也是一个由懵懂幼儿,向着由自我意识觉醒的转变的时期。这只小狗给了她许多勇气和启发。
勇敢地不再对文章进行分段和写中心思想,保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完整思想观念。多年后,李华老师在人民大学教授自由写作,或许那个时候,就是一个最初的萌芽。
很多时候,我曾回顾自己,是什么令自己长成现在这个模样。为什么从小都生活得那么压抑,因为,孩子的世界,是割裂的。一面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意开始萌芽,一面又是父母对自己的强加和改变,父母太过于权威,以至于我们无法任由自己的想法长大,甚至,很多时候都顺从父母的想法,否认,湮灭了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得越多,慢慢的,孩子就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取而代之的都是父母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为什么我们说,我们的阶层很难跨越,其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过强大了,孩子最终大概率会长成跟父母一样的人而已。能够突破父母的局限,完成对自我的教育,帮助自己的内心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这是非常艰难的工作。
很多人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大树,是孩子的庇佑。可是,另一句话说,大树底下长不了另一棵大树,只能长长小草。某种程度上来说,太过强大的庇佑也在压制孩子的成长。
大概是因为我现在已经长大,我的童年与这些故事有太多相似的地方,而我如今已为人父母。我经常在想,我应该怎样做父母。很多时候,孩子单纯美好,想法创意很多,胆子大。我的两岁半的儿子走路都还不稳,却想去爬后山的绝壁,经常拉着我,抬着小腿就上去,站在矮墙上就兴奋地仿佛舞蹈。而我总担心危险,不给孩子去,或者鼓起勇气扶着他去,走到一半却害怕危险,拉着孩子回来。
我的大女儿无意中戳到妹妹的眼睛,面对妹妹的鬼哭狼号和告状,默不作声,直觉逃走 。而我认为戳眼睛,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不断要求姐姐回来说清楚,道歉,许诺下去不这样做。女儿也许是心虚,也是对我的大发脾气害怕,逃走,这更引起我的愤怒,抓她回来。女儿什么都没说,只是一直眼泪婆娑。我看见女儿涌出的眼泪,轻轻用拇指帮她擦拭了一下,女儿瞬间涌出更多眼泪。小女孩心里一定非常委屈,非常害怕吧。
她才四岁半,还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说,甚至还没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妈妈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孩子的确会慢慢学会怎么做。这些是理性层面的东西。 可是,当初孩子的害怕、无助、被强迫的感觉,却变成了眼泪,变成了委屈,沉淀得久了,就变成了内心的黑暗。被否定、被训斥、很多时候会慢慢令孩子觉得“不被爱”,淤积得久了,父母和孩子会形成深深的隔阂,尽管孩子从理性层面变成了一个与父母一样的人,但在心里,却与父母越走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