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哲学是一种自暴自弃的哲学,并在自暴自弃中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且不用负责。
这里我要分三部分解释,自暴自弃是什么?合理的解释是什么?不用负责是什么?
自暴自弃是什么?
因为人总是在追求幸福和满足,但却得不到。这个过程中无限交替着临时的享受和无止境的折磨,于是他看到了“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这样的悲剧性结局。人类的自由变成了一种虚假的表象,不过是人类求生意志的本能和一种必然性的欲望所支配。
合理的解释是什么?
我们先说其他人是怎么解释的。这种世界表象和意志的二分问题,莱布尼茨也提出过,于是莱布尼茨提出单子论,我直接说结果,就是莱布尼茨认为这种不完美,不是世界的不完美。造物主创造一切的过程都是完美的,但是造物主一次性干完活后就不管了,于是后面的瑕疵就没有人维护了,好吧,这其实是造物主固有的缺陷。很有点“交房前非常完美,交房后开发商跑路,物业没人管所以变坏了”的意思。
罗素的解释就更有意思了,他会把这种不完美看成我们太挫。世界表象涌现出来的是不完美的,但底层逻辑结构是完美的。我们太挫,没能领会并正确使用“逻辑”,才导致了世界的一切罪恶。有点“上面本意是好的,但是执行歪了”的意思。所以他从此潜心研究逻辑,企图构建清晰的哲学语言,来消除歧义,最终让大家都能相互理解,过上peace and love的完美生活。于是他并开创了分析哲学。
叔本华超越性的一点就是,他打破了这种对造物主的完美幻想,且彻底走向了变态:我们之所以欲求不满,是因为造物主本身就是淫荡的,他本身就是一种欲求不满的状态,所以他在折磨我们。因此叔本华认为必须放弃反抗,这才是最完美的做法。苦与乐既然都是被一种必然性的欲望支配的,人类逃不出临时享受和无限折磨的永恒交替,在这样一种永恒的悲剧中。我们只能躺平,最后演化成一种对虚无的欲望。一切伦理都没有意义,变成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先不评价他的哲学咋样,我们继续第三个部分。
不用负责是什么?
主体否定意志本身,从欲望的循环中摆脱出来,一方面能缓和痛苦,回归虚无。但是另一方面主体就会变成一种超伦理主体。既然苦和乐都没有意义,那么苦也是乐,乐也是苦,所以一个人既是受虐狂,同时也是施虐狂。你施虐他,他会非常享受,他虐待你,他也没什么心理负担。总之就是在他看来,既然都超伦理了,那什么都是可以接受的冷漠态度。主体用一种虚无的意志来掩盖掩饰一个泰然处之的冷静的罪恶。在这个过程中不负责任何的伦理责任。这不能不称之为一种对待痛苦的休克疗法。合着想得到一个干净的世界,最完美的做法就是恶心去填满它是吧?其实这种意识形态在我国人口中不是少数。无视老人摔倒,无视他人的痛苦和求救的人,和叔本华会很有共鸣。
接下来要批判了
叔本华和上面那几个的哲学,其实都是前康德的。叔本华没有反思到的一点,就是苦乐虚无的划分和等同,这种设定一切的能力,就已经是在依靠着主体性自身的自由意志进行切割了。所以真相就是,他一边他利着你主体性的自由,一边告诉你没有自由,然后悄悄建构起自己的形而上学。
世界化就是一个本体论建构。作为意志的表象化,世界是意志和表象的中介。这是一个背景性的,同时也是一个去时空化的,纯直观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逻辑世界。他的理论构建,非常依赖这个先验的视域。但是我们都知道,哪里有这么一个形而上的逻辑世界啊,都是主体本体论的视域切换罢了。
在海德格尔那里,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世界的本质,就是本质的世界化,是主体的回溯性建构出来的,像是“此在”在观看的一场电影。柏格森会把它说成是一种第一人称意识流。
叔本华其实是借用你的力量,然后粉碎你的苦乐,最后告诉你,一切都没意义,都是意志的表象,然后让你将自己也一同毁灭于虚无。
但是懂精神分析的,不可能被这些把戏唬住。真实情况是,困在苦乐循环里面的人,是主体的镜像,主体在循环之外构建了这一切,包括所谓的什么唯一意志。当主体从沉睡中醒来的时候,一切镣铐都会遁于无形。
叔本华无视了主体自身这种积极的力量,反而导向了一种悲剧性的绝望与虚无。不得不说恰如其人品一般有够阴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