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本章出自:八佾篇
【注释】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地方也称社。②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翻译】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做。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感悟】
鲁哀公身为周王室的宗亲,自然知道神位用什么材料来做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夏朝用松木,殷商用柏木,都有长久统治天下之意,鲁哀公不明白周武王为什么会弃松柏而选择栗木,所以有此一问。
宰我明白回答说:武王选栗木,就是为了让人民颤斗害怕,进而安心接受统治。
关于栗木的使用,历史上有两种解释,其一确如宰我所言,意在威慑百姓;其二是表示敬畏天命,提醒自己执政时要战战兢兢。
从孔子的反应来看,孔子也认为周武王用栗木做牌位是为了威慑百姓,但他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只是希望宰我不要再提,以免误导鲁哀公。
孔子教训宰我的这三句话,为后世确立一个对待过去的原则,那就是对于一些木已成舟的事情,多说无益。尤其是“既往不咎”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一方面来说,不纠缠于过去的错误,能使人轻松面对未来,对别人的错误秉持这种态度,也是一种宽容的表现。但另一方面,在面对过去的错误与失败时,如果也秉持“既往不咎”的心态,就会缺少必要的检讨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