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母上大人,50后,他们那个年代不多的大学生,有着一份受人尊重的工作和体面的收入,却对一切涉及到花钱的行为嗤之以鼻。
厨房的台面裂缝了,切菜板都放不稳。我要换。俺娘说,换它多浪费钱啊,拿透明胶粘一下继续用吧。
洗澡的热水器不好使了,一会冷一会热的,我要买一个新的。俺娘说,再买一个多浪费钱啊,洗澡的时候拎壶开水兑一下,凑合凑合继续使吧。
我趁着各种大促返券拿下来一件看好了大半年的衣服,心里夸赞自己多么克制欲望勤俭持家,俺娘冷冷地说,又乱花钱。那件几十块钱的不好穿么?
2
我承认,节俭是美德。但是当过分的节俭牺牲了基本的生活品质的时候,就是对家人和自己的犯罪了。
平心而论,和同龄人相比,我绝对不是个乱花钱的人,购置的所有物品都是出于需要。但是只要一花钱,我妈就会难受,我们关于消费的对话最后总是以争论告终。
起初,我觉得这是她们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生存下来养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人,知道钱的来之不易,于是想方设法省钱也情有可原。
于是我苦口婆心地宽慰她,现在你也挣得不少,我也挣得不少,我们真不缺这点改善生活质量的钱。但还是说服不了她。
我实在是想不通,俺娘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构造的,为什么接受不了这么显而易见的事实呢?
直到有一天,她偶尔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3
在我还是几岁的小屁孩的时候,俺娘带着我来北京玩,住在单位的驻京招待所里。招待所的政策是,下午两点之前退房算一天,超过了两点就多算一天。
那天早上,俺娘带着我参观天安门,参观完回招待所退房再去火车站。回去的路上我累了,不肯走路,非要让俺娘抱,就这样,耽搁了时间。赶回招待所的时候,时间已经是2点过5分。俺娘恳请结账的服务员能否只算一天,服务员冷面以对,非要多算一天的钱。俺娘觉得又生气又委屈。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这不是很正常的事么?按照规定就是这样,没什么问题啊。
可症结就在这里。规定对所有人都这样吗?不是的。俺娘说,招待所里还有两类人。一类人,拿着单位的报销来住招待所,他的亲戚好友住都算在他的账上,他回去报销就成。另一类人,认识服务员,或者服务员的上司,像这种差了几分钟的情况,打个招呼就能通融,服务员完全不用这么小题大做。
后来呢?
作为一个倔强又骄傲的女青年,她付清了多算一天的房费。虽然拥有了多住一天的权利,但她毅然带着我离开了招待所,宁愿坐在地铁2号线上转了一圈又一圈等待火车,也不愿意在招待所多呆一秒钟。
同时,在2号线上,她还立了一个志向。
不是将来要成为百万富翁把钱摔在服务员脸上骂她狗眼看人低。
而是:将来,要么成为一个有权力,能用公家的钱报销的人;要么就成为一个会拉关系的人,认识很多很多的人,这样办什么事情打个招呼就能通融。
我相信,这绝不是她第一次遇到这种事,也不是最后一次,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看吧,一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接触社会没多久的新鲜人的价值观就是这么被塑造了起来。
4
钱,对他们来说,是用来买生活必需品的。更多的需求,在那个买电视和自行车都要批条子的时代,有钱也买不到。于是,钱等同于生活必需品,没有钱就深深地没有安全感,固化在他们的行为中,就变成了一切事情,节俭为上。而且,他们觉得,在他们那个年代,钱买不到的东西太多了,于是,获取任何东西的第一选择,不是拿钱买,而是拿权力和关系置换。
于是,能给他们带来幸福感的,不是钱。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权力和关系已经排在了前面。同样的东西,如果不花钱,使用权力和关系能得到,所带来的幸福要远远高于金钱买来的幸福感。
于是,我能理解了,为什么他们百般羡慕朋友的当官的儿子可以免费让父母去某个旅游胜地吃喝玩,但是当我们提出带他们去玩时,他们却问这个多少钱那个多少钱不乐意去。为什么一件花几十块钱就能办成的小事他们却要打若干个电话托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5
我亲爱的妈妈在若干年后实现了她的志向——单位驻京招待所从所长到服务员她都熟了。可是,这个招待所也因为经营不善即将倒闭,而同样的价格在市场上的连锁酒店可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
我承认,我们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靠关系维系的,但庆幸的是,我们的生活中,市场上钱能买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亲爱的妈妈,孩子不能拥有权力,只能多多赚钱。然后为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在该花钱的时候就花,然后向您深深地隐瞒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