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妈从阳台上返回了房间,只听见娃的嘟嘟囔囔一直不停:“不要碰,这个是我的!为什么要弄坏我的东西,真讨厌!烦死了!”......我寻声而去。
“怎么了?”我问。
“外婆把沙子都倒了出来!”娃愤愤不平地说。
我看了一眼问:“刚才发生了什么?”
“诺,你看,就是这个,外婆刚刚把里面的沙都倒了出来,本来我这样摆的,她干嘛要乱动!”我依稀看见一缕白烟从娃的头顶上袅袅升起。
“所以你很生气。”我回应到。
“是的,她干嘛要把我弄好的沙子倒出来。”
“嗯,外婆动了你的沙子,把你本来放的弄倒了,你觉得很恼火。”说着顺势把他搂近怀里。
“嗯。”他已经比刚才平静了很多,妈妈怀抱的功能不可小觑啊,哈哈。
“外婆是大人,她平时也不喜欢玩小孩子的东西的。你觉得她刚才为什么会去动你的沙子呢?”我问道。试着帮他打开点思路,换个角度看看世界。
“我不知道,她存心的。”看来娃还有点火气。
“你觉得她是故意要把你摆好的弄坏吗?”我确认到。
“是的,故意的。”
“真的吗?”
一阵沉默......“不是。”我就知道这小子内心透亮透亮的呢。
“哦,那你觉得刚才外婆是什么原因动你的沙子啊?”我继续询问到,看清问题的实质,也是孩子需要练习的思维方式。
“嗯......其实外婆当时要帮我整理。”
“哦,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是外婆想帮你理理好,但没想到你不想让她动那个摆好的部分,结果她弄翻了,你就非常生气了。”
“对的。”娃承认。
“那你现在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娃从我腿上下来,“我要去玩沙子。”
这样的情况每天多多少少都会发生,其实很不想拿出来当例子供大家参考,因为这是个案,具不具有普遍性我不清楚。但有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就是,孩子的负面情绪那是随时随地都在恭候着家长,他们不具有情绪控制能力。其实有时候我在想,我们自己就有能力很好地控制情绪啦?
年前我曾为一个机构开过一期微课,21天打卡做不发火的家长。课程上下来家长反映还很不错,可我自己却陷入深思。难道不发火就好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啦?万一你是憋着忍着不让自己发火呢?这不变成压抑啦?接着你会陷入一种非常纠结焦虑的状态 -- 发火也不好,不发火也不好。
上面所举的那个例子,确实可以充分展现给给各位如何引导孩子宣泄怒气,调整认知,我自己也感觉当时做得很不错。但有个前提,对于我而言,为何能如此顺利地就“搞定”,是因为这件事的主角之一不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当然容易介入,容易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
换言之,如果把我老妈换成是我,面对好心被他当成驴肝肺的局面,依我的个性和脾气而言,不生气那我就不是他亲妈了。我一定会跟他争辩几句以表达我的不满,反正大家都不满了,还不允许我不满一下下?
就这个能不能“不满一下下”其实我纠结了蛮长时间的。就像上回跟大家讲的那样,咨询师啊正面管教讲师的这个身份,确实像一个标签那样贴在了我的额头和心头,限制了我的行动。有一段时间,也确如正面管教理念中描述的那样,我在“坚定”和“和善”之间摇摆了好长一会儿,弄得自己都搞不清楚方向在哪了,而且因为纠结于此,结果“不满一下下”从被压抑到爆发为“很厉害很厉害的不满”,孩子便首当其冲,这又与我的初衷相背离了。
我觉得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化解和放下的过程。最后我决定不管它了,我纠结的事情其实往深里看还是希望保持一个“好母亲、好咨询师、好讲师”的形象,可惜这些都是面具,卸了它们,我还是我。当我只记得我是母亲、咨询师、讲师的时候,我忘记了还有“我”这个自己。戴着这些身份的面具,我是没法好好地理解自己,继而理解孩子和他人的。一个连自己愤怒、生气都不能理解、接受转而化解的妈妈,该怎么理解、接受、化解孩子的愤怒和其他负面情绪呢。
所以吧,不开心就承认自己的不开心咯,生气就承认生气吧,承认自己确实在这条路上要花蛮多时间慢慢成长,也好过假装自己是一个好脾气的妈妈。其实有脾气的妈妈不见得就是坏妈妈,就比如我,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有创意......好的地方多了去了。
当然了,那些天生就很温柔的妈妈,比如我某一闺蜜真真是温柔得不得了,她们的孩子也一定很幸福。可惜我家的娃,生来就摊上一个脾气不太好的妈妈,但是也幸运地摊上了一个愿意为他自省、为他改变、为他成长的妈妈,母子的缘分就是如此奇妙啊!
今天的举例中所运用到的正面管教工具有:
拥抱
共情
反射式倾听
启发式提问
我目前在修炼的,如果当事人是我,在生气完毕后还能理性地运用以上的方法解决问题,那就是进步啊!亲们如果觉得这些方法好,随便去尝试,看看你们尝试下来的结果会不会也很顺利呢?或者异常坎坷呢?若有感悟,欢迎一起交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