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指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地各部门要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秉持更加自觉的文化担当,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文化的力量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引擎。
涵养“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底蕴,守护文化遗产“根脉”,解锁建设文化强国的“自信”密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甲骨文的刻痕到青铜器的纹饰,从《诗经》的吟咏到《楚辞》的浪漫,从敦煌壁画的绚丽到故宫建筑的恢弘,包括近年"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的热播,故宫文创产品的走红,汉服文化的复兴,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强大生命力,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面向未来的精神财富。各地各部门要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让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代代相传。要用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推动传统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使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认可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
培育“天工人巧日争新”的精神,激活产业发展“动力”,解锁建设文化强国的“创新”密码。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近年来以互联网为载体又涌现出"数字敦煌""云游故宫"等精品创新项目,为文化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各地各部门要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给予创作者充分的自由空间,同时加快推动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短视频等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培育新型文化消费模式,让文化创新在数字时代绽放异彩。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健全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为各类文化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培育出一批新时代的文化名家大师。
践行“海纳百川容乃大”的理念,搭建文化交流“桥梁”,解锁建设文化强国的“融合”密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开放包容的品格,无论是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还是郑和下西洋的帆影点点,都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见证。近年来"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在全球多个国家举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中国影视作品、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取得突破,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听到了中国故事,真正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民心相通中的独特作用,准中外文化交流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深化与周边国家的文化合作,推动教育、旅游、影视、出版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用国外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时对于外来文化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坚决反对盲目崇洋媚外,在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