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有感
最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来阅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又花了一天的时间来做读书笔记。读完之后,感慨万千,相见恨晚。我想,如果从我进入教学岗位的那天起就开始接触余映潮老师的话,我就不会走那么多的弯路,多费那么多徒劳的心血,浪费那么多宝贵的时间。总而言之,之前的错过是为了现在更好的相逢。
余映潮老师的这本书从六个方面谈述了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努力的方向,即别出心裁研读课文、教学创意的美妙角度、教材处理的生动手法、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基本技和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余映潮老师精选教师素养当中的核心素养来给广大的一线老师答疑解惑,他的研究是根植于真实的原生态的一线教学生活中的。因此,余映潮老师不愧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而言,我深深的觉得教语文太难了。面对繁杂的教学内容,我经常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向学生讲述哪些知识。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他老师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备完课,而我却要花费将近五六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备课。为此,我常常苦恼不已。这只是我疑问的一小部分。我脑海当中还有非常多非常大的疑问,可是,这些疑问向谁去请教呢?没有人。如果自己不想着去发展,那就没有人去帮助你成长。虽然说很残酷,但是很现实。现实生活中,没有老教师愿意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告知你。大家就不同,他会把自己毕生的经验和研究的成果毫无保留的告知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的成长。从专业发展角度上来说,我要好好谢谢余映潮老师。
其实,我跟余映潮老师是很有缘分的。记得那会考招教,要去参加面试了,就买了面试的视频。那位面试老师所讲的主问题的设计和提问的方法就是于老师的研究成果。当时的我涉猎面狭窄,根本不知道他就是中语届大名鼎鼎的余映潮老师老师。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的设计已经在中语届深深地扎下根,并且枝繁叶茂了。
在两年的教书生涯中,我勤勤恳恳,战战兢兢地工作,教学成绩在同类型的班中遥遥领先。记得曾经听过这样的一句话:“最愚蠢的事情莫过于一群愚蠢的老师勤勤恳恳地工作。”现在,想来,我就是那个愚蠢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知道自己去深入研读教材,去设计教案,而是天天在啃教参,把一些所谓的答案记住然后再把这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在复制给自己的学生。现在回答来想,当时的自己当是愚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只是知道复制知识,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不把知识转化为思想传递给学生,我觉得这简直就是教育的耻辱。余映潮老师说:“教材研读,是一切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基础。”
之前对阅读教学基本上都没有概念,只是知道我所上课的课型就只有两种:一种是阅读教学,所有的课文都被我上成了阅读教学课;另一种就是习题课,跟学生讲讲题,在讲到阅读题的时候,基本上也就是跟学生对对答案而已。读完余映潮老师的书后,我才发现原来阅读教学是要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我要从课文当中提取能力训练点,在课堂上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余映潮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他为了研读一篇课文,甚至是不太起眼的课文,会十遍二十遍几十遍的去以写的方式来研读课文;他为了研究说明文写作的科学训练,几乎把说明文所有的文章类型研究了一遍,最后才总结出来“说明文写作序列”探索,洋洋洒洒几千字;他开辟了作文评改的新模式,即用写作技法来评改学生的作文;他同时还让我注意到了要减少课堂上的碎问碎答和随意的追问;还有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还有之前看到他人设计的公开课忍不住赞叹,却不知道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现在看到了余映潮老师的书后才发现:其实有很多的公开课设计的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细节就是来源于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结晶。这一点也让我明白了以后不仅仅要多研究公开课,同时也要研究理论。毕竟,理论才是事件的依据;还知道了余映潮老师采用的是“课文评析加教学设计”的教案形式;还真正地了解了教学是需要创意的,不能死板刻板一成不变……
余映潮老师,相见恨晚。从您的书中,我仿佛看到了您在灯光下伏案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或愁眉不展,或喜笑颜开……您是一位探险家,在语文的天地中踽踽独行;您是一位科研者,创新与您相伴。迷茫的我,沉思的我,愿在您的带领下去探求语文的大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