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泰罗尼亚音乐宫 影像记录228 2025-11-22

加泰罗尼亚音乐宫   影像记录228

2024年5月5日,巴塞罗那,离开凯旋门,来到加泰罗尼亚音乐宫。

加泰罗尼亚音乐宫(Palau de la Musica Catalana),也译为帕劳音乐厅,位于巴塞罗那市波恩区(El Born)的高处拉里不拉地区(La Ribera)的一条小道上。(图片1)

(图片1)加泰罗尼亚音乐宫

音乐宫是古老与现代风格的建筑的结合,但毫不违和,浑然天成。阳光洒在音乐宫上熠熠生辉,与周围的建筑物对比,更衬托出她的独特。加泰罗尼亚人以此建筑物为傲,并将其描述为他们开放思想和超前思维的典型代表,是有道理的。(图片2)

(图片2)加泰罗尼亚音乐宫

加泰罗尼亚音乐宫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建筑师路易•多梅内克•蒙塔内尔(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建造于1905至1908年间。原作为巴塞罗那合唱团(Orfeó Catalá)的大本营,现在,业余合唱团也会在这里演出。

一、加泰罗尼亚音乐宫

音乐宫矗立在一个狭窄的街角,屋顶和墙壁、立柱上装饰的马赛克在阳光下绚烂多彩。(图片3)

(图片3)加泰罗尼亚音乐宫

立面的上方有一组群雕,群雕的最高处是个持剑的武士,下面是个穿长裙的少女,仅外观就能让人赞叹不已。(图片4)

(图片4)加泰罗尼亚音乐宫--外立面上方的一组群雕

街道实在太窄,相机很难拍出全景。(图片5)

(图片5)借用一张别人拍的比较全景的图

进入大堂,其实是一个休息厅,也是咖啡厅和餐厅。(图片6)

(图片6)音乐宫门厅

许多人不是来听演出,而是来看这座建筑物的。(图片7)

(图片7)音乐宫门厅天花板

原本没有进入参观的计划,导游也没进来,但看到时间允许,我们就进去溜达了一圈。

休息厅上方是具有加泰罗尼亚建筑特色的砖拱结构,以及装饰着各种花朵的柱子。(图片8)

(图片8)门廊的拱形天棚,拱梁和立柱由砖砌而成,并以镶花的柱帽连接。

穿过喝咖啡的人群就是排练厅(Rehearsal Hall of the Orfeó Català),1905年建筑奠基的第一块石头就在这里,这个排练厅至今仍在使用。但在无人排练时就变成了观影厅,可以看一个简短的介绍片,影片里介绍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在这里演出。(图片9)

(图片9)排练厅

音乐厅在楼上,通往音乐厅的白色大理石楼梯上铺着墨绿色的地毯,扶手下面的栏杆是金色的玻璃栏杆。(图片10)

(图片10)音乐厅在楼上,通往音乐厅的白色大理石楼梯上铺着墨绿色的地毯,扶手下面的栏杆是金色的玻璃栏杆。

上楼后,有一间休息室,叫做路易·米勒厅(Lluís Millet Hall),是以加泰罗尼亚合唱团的创始人(也是这座音乐宫的业主)Lluís Millet命名的休息空间,其中最经典的部分就是它的阳台,一个装饰着百花马赛克的双柱廊,每根柱子上的花色都不一样,柱头上是一圈绽开的花朵。(图片11)

(图片11)阳台--这个视角照片曾在许多旅游杂志和明信片上看到

看完百花争艳的双柱廊,来到了音乐宫的核心:音乐演奏厅(The Concert Auditorium),一种精致典雅的美扑面而来。由巨大的钢架结构组成的音乐演奏厅里,有两层看台,设有2146个座位,非常适合作为音乐会和独奏会的演出场所。蒙塔内尔大胆使用了当时极其前卫的玻璃幕墙技术,使整个音乐厅沐浴在外界充足的自然光线之中,它是欧洲唯一一个白天靠自然光照明的音乐大厅。光线充足,空间开阔,由当时许多顶尖设计师进行内部装饰。(图片12)

(图片12)巨大的钢架结构组成的音乐厅

舞台前是大型石雕拱门,左右两边各有一位音乐大师的头像,左边是格瓦纳像,右边是贝多芬像。左上方是浓密的树叶,右上方是勇士们骑着烈马,举着标枪奔腾向前,势不可挡。(图片13)(图片14)

(图片13)格瓦纳
(图片14)贝多芬

舞台中间的幕墙也是别具一格,半圆的幕墙上镶嵌着橙红色的瓷片,正中间缪斯女神的图案是由陶瓷碎片拼接而成。两边18位缪斯女神探出的上半身是雕塑,她们吹拉弹奏着不同的乐器,下半身却是用瓷片镶嵌出西班牙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民族服饰。(图片15)

(图片15)舞台背景幕是18个手持各种乐器的少女图案。正中间缪斯女神的图案是由陶瓷碎片拼接而成。

而音乐演奏厅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安东尼·里加尔特·布兰奇(Antoni Rigalt Blanch)设计的玻璃穹顶,正上方巨大的彩色玻璃就像流淌下的水珠般倒挂着,倒置穹顶正中的图案是用玻璃马赛克装饰,以深浅不同的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色彩绚丽,美轮美奂,堪称整个音乐厅的画龙点睛之笔。(图片16)

(图片16)玻璃穹顶

设计者正是通过这个穹顶天窗让自然光最大限度地穿透进来,同时这个美轮美奂的天窗也成为了现代主义手工艺术的巅峰之作,让抬头仰望的人们无不叹为观止。

花窗映进大厅的彩色光线与倒悬穹顶的玻璃马赛克射进的光线交相辉映,花窗上方的天花板上是一圈马赛克拼出的孔雀开屏图案,蒙塔内尔对花卉的图案情有独钟,到处都有雕刻的玫瑰绽放。(图片17)

(图片17)孔雀开屏图案

人们称这座音乐厅是现代主义建筑瑰宝,是建筑史上现代主义的巅峰,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每年都有超过50万人出席音乐宫里的各种音乐表演,晚上9点后会有演出,许多知名乐队和歌唱家都以能在这里登台献艺为荣。

二、建造历史

1904年,加泰罗尼亚合唱团的创始人路易·米勒(Lluís Millet)用24万比塞塔(1400欧元)购买了一个修道院,预算了60万比塞塔(3600欧元),请当时的巴塞罗那建筑学院的院长路易•多梅内克•蒙塔内尔(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来主持修建一个音乐厅。

在当时,60万比塞塔也不是巨款。1900年,1公斤大米是0.66比塞塔,合0.004欧元。2023年,超市里1公斤大米是0.8欧元,物价涨了200倍。也就是说,当年修建音乐宫的资金等值到2023年的物价,只有72万欧元。

合唱团最初的预期,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音乐厅。作为巴塞罗那建筑学院的院长,蒙塔内尔接到这个项目时,淡然的说,我给你们造一个花园吧。

于是,这座气势恢宏、极其华丽的音乐厅,造价仅为72万欧元。当时有人不相信这么低的预算可以造出如此华丽的音乐宫,还写了封投诉信给政府,要求严查音乐宫项目的实际支出。

蒙塔内尔用大面积的彩色玻璃做墙面和穹顶,降低建筑的整体重量,减少承重柱的数量,拓宽视觉空间。细节装饰上大量应用了造价极低的石膏倒模,金属感的釉彩上色,将色彩对比鲜明的细节布满整个空间,营造出华丽的效果。同时,蒙塔内尔降低了两层观众席的层高,缩紧了座位的间隔,保证可以容纳足够多的观众,最终成本一核算,预算还有一丢丢的盈余。

有时,低预算做大工程,才能够体现建筑师的真功夫。

三、蒙塔内尔

路易•多梅内克•蒙塔内尔(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1850年出生在巴塞罗那,父亲是出版商,家境殷实。

1873年,蒙塔内尔从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的建筑系毕业,他的专业是建筑学和物理、数学。有了物理、数学的基础,蒙塔内尔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上更注重几何数位的和谐,营造更有层次的广大空间感。大学毕业后,23岁的蒙塔内尔成为巴塞罗那建筑学院的讲师。

同年,21岁的高迪入读巴塞罗那建筑学院。据说,年轻的蒙塔内尔给高迪上过课。但当时蒙塔内尔是学校的物理材料结构和应用专业老师,高迪毕业20多年后,他才教授建筑构造。所以说,蒙塔内尔对高迪建筑成就应该没有什么影响。

1900年,蒙塔内尔成为巴塞罗那建筑学院的院长。

1901年,成为巴塞罗那议会的议员。

蒙塔内尔的一生涉猎很广,除了是建筑师,还是作家,出过书,也是历史学家。他遍访加泰罗尼亚的穷乡僻壤,记录和保护遗失在山野之间的民间艺术文化。西班牙艺术史上最有名的罗曼式湿壁画,就是蒙塔内尔在泊一谷(Valle de Boi)一座岌岌可危的教堂里发现的,他不仅将壁画完好的转移到国立美术馆保护起来,还动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修缮了教堂。目前加泰罗尼亚泊一谷里的几座罗曼式教堂,一起组团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巴塞罗那最贵的奢侈品一条街——感恩大道上,蒙塔内尔的松树与狮子之家和巴塞罗之家、巧克力之家(阿玛特耶之家)一起,让这个街区成为巴塞罗那美学密度最高的“不和谐街区”。20世纪初的工业大亨们挤破了头,在这条最昂贵的大道上修建豪宅,炫耀财富。终极王者在感恩大道的尽头,是拥有俯视感恩大道全景的福斯特之家(Casa Fuster),而福斯特之家的主持建筑师就是蒙塔内尔。

据说,出于专业上的信任,高迪的故乡雷乌斯镇上的首富,纺织大亨纳瓦斯先生邀请蒙塔内尔给自己在雷乌斯新建一座豪宅,纳瓦斯给了蒙塔内尔一张签了名的空白支票,意思就是,预算无上限。

蒙塔内尔有技术,有情怀,还有社会资源。在当时,他是建筑界的一哥。(图片18)

(图片18)蒙塔内尔

巴塞罗那一共有9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7处出自高迪之手,另外两处就是蒙塔内尔的加泰罗尼亚音乐宫和圣保罗医院建筑群。

2023年是蒙塔内尔逝世100周年,加泰罗尼亚政府将其定为“蒙塔内尔年”。

附注1.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

蒙塔内尔与高迪(全名:安东尼·高迪·克尔内特,Antoni Gaudi i Cornet,1852-1926年)和卡达法尔奇(全名:约瑟普·普伊格·伊·卡达法尔奇,Josep Puig i Cadafalch,1867-1956年)并称“巴塞罗那现代主义建筑三杰”,或者“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Catalan Modernism)三杰”。

之所以将他们的建筑风格称之为现代主义(modernism),源于一段建筑史。现代主义对应的是欧洲主流艺术史上的新艺术运动。其实主流艺术史上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是二战前后那种消弭了审美,追求实用的方块楼房(比如包豪斯),与蒙塔内尔们的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格格不入。西班牙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影响了西班牙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成为当下最具西班牙代表性的建筑风格。

在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印象派等等众多描述艺术风格的专有名词之中,有一个来着加泰罗尼亚语的词汇,Modernisme,直译过来是“现代主义”。然而,它与注重理性与逻辑的现代主义(modernism)正好相反,所以就直接使用了加泰罗尼亚语原文,或者称之为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

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和当代众多艺术流派一样,存活时间并不长,却以其独特之处,在艺术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而正是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让巴塞罗那不同于马德里,不同于柏林、伦敦和巴黎等欧洲城市。(以上两段来自简书作者格列柯南)

附注2.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装饰艺术”的运动,是一次内容广泛的、设计上的形式主义运动,涉及十多个国家,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画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长达十余年,是设计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形式主义运动。

新艺术运动强调手工艺,从根本上说,新艺术运动不反对工业化;完全放弃传统装饰风格,开创全新的自然装饰风格;倡导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装饰上受东方风格影响,尤其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装饰风格与浮世绘的影响;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带来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 新艺术运动实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与传播,在思想理论上并没有超越“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主张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以此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开始在19世纪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达到顶峰。“新艺术运动”的名字源于萨穆尔·宾(设计师兼艺术品商人)1895年在巴黎开设的一间名为“新艺术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他在那里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

准确的说新艺术是一场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在法国的继续深化和发展,而不是单一的一种风格,可分为直线风格和曲线风格,装饰上的风格和平面艺术的风格,并以其对流畅、婀娜的线条的运用、有机的外形和充满美感的女性形象著称。

这种风格影响了建筑、家具、产品和服装设计,以及图案和字体设计。

萨穆尔·宾与一些同行朋友合作,决心改变产品设计现状。他们推崇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设计,推崇精工制作的手工艺,要求设计、制作出的产品美观实用,他们对建筑、家具、室内装潢、日用品、服装、书籍装帧、插图、海报等进行全面设计,力求创造一种新的时代风格。

他们在形式设计上的口号是“回归自然”,以植物、花卉和昆虫等自然事物作为装饰图案的素材,但又不完全写实,多以象征有机形态的抽象曲线作为装饰纹样,呈现出曲线错综复杂、富于动感韵律、细腻而优雅的审美情趣。

1900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萨穆尔·宾的精美作品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在欧美各国引起广泛响应,并使“新艺术之家”的名称不胫而走,故以“新艺术”命名其运动。所以,法国自然成为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百度百科-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并没有统一的风格,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和名称。在奥地利被称为“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在德国称为“青年风格”(Jugendstil),意大利称为“自由风格” (Stile Liberty),法国称为“现代风格”(Modern Style),西班牙为“现代主义者”(Modernisme)……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