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中经常会遇到,最近阶段性试卷中又频繁遇到,形如“25×23”与“24×24”两道算式比大小的题目。对于这道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对这道题的认识情况略显粗浅,基本采用算出结果比大小的方式作答。如何以这道题为依托,带领学生实现思维的进阶让学习走向深入?结合自己的习题教学为例,谈些思考。
一、化繁为简,识别模型。
7×5与6×6; 8×6与7×7;9×7与8×8
师:观察这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出现的这三个数相邻。
生:左边算式的和等于右边算式的和。
生:左边算式的结果比右边算式的结果少1。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了解算式的基本结构。
二、沟通关联,抓住本质。
通过沟通每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认知,无论数字如何变化,只要了解了算式的结构,算式的大小就能比较出来。出示:25×23与24×24
师:现在每组算式更复杂了,刚才的发现的规律还存在吗?善于思考的学生还是有的:24×24=23×24+24,25×23=24×23+23,所以24×24-25×23=1。利用数的组成成功破解大小关系。
可以借助线段图理解:

①画24段,每段表示24; (24×24)
②画24段,每段表示23,外加一段表示23 ; (25×23)每段多出一个1,共多出24个1就是24,24-23=1。
师:下面这个图形你能看懂吗?

借用三年级下册学习的面积计算去理解24×24与25×23的大小关系。将25×23的长方形右侧切下一个1×23的细长条(面积23),将其移动到下方,形成一个24×24的正方形。对比发现,正方形比原长方形多出一块1×1的小方格(面积1),因此24×24比25×23大1。同时也加深了对“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的理解。
看到这个图示又激活了学生原来的知识经验:怎么围面积最大?图形越接近正方形围成的面积也就越大。可以把①24+24②25+23分别看成一组长宽的和,意味着这两个图形周长相同。很显然①是正方形,②是长方形,①的面积大。通过原有知识解释这组算式的大小。
上好习题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筛选有探讨价值的题目,引导学生在解题中锻炼思维,培养生会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