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尼古拉斯·赵四”,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一种名字结构,即名和姓分别由互为异文化的词汇组成,也就是说不是同一种语言里的。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名字其实不少,觉得“尼古拉斯·赵四”很新奇的,如果遇到一个刻薄点的人,也许会被说成少见多怪。也许人们其实也听说过,只是一是没反应过来罢了——中国历史上文化融合导致的少数民族“原姓+汉名”姓名模式并不少见,而且很多都是尼古拉斯·赵四的老乡。
这种模式的姓名是分批出现的,第一批出现在十六国-北魏时期。像“拓跋濬”这种名字,就是鲜卑姓氏加汉名,在孝文帝改革以后,这种名字大量减少,人们开始使用完全的汉族姓名。保留下来的鲜卑姓氏在隋唐时期逐渐不再有异族色彩,如“尉迟恭”“长孙无忌”等,逐渐被人们当作汉式的姓名。
第二批是在辽宋夏金元时代。辽,耶律阿保机所建立。你看看他的子孙后代,取名都是“阮”啊(契丹名兀欲)、“璟”啊、“贤”啊,后来丐帮帮主耶律齐啊。李元昊,鲜卑拓跋氏之后,先辈在唐朝时被赐姓李,后自称嵬名氏(嵬名曩宵),后又改回李姓,还被宋朝赐姓赵,大家可以想一想他哪些时候符合这个条件。金和辽差不多,完颜亮啊、完颜璟啊,郭靖好友完颜康啊……不过蒙古统治者里一个也没有,反而产生了中国皇帝里汉名最长的一位——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朝没有不要紧啊,第三批——清朝有。不同于前面的两个字的姓,四个字的姓叫起来更有异族风格,而且很多打击都熟悉得不得了。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乾隆五阿哥爱新觉罗·永琪……
外国历史上,也有这种情况,不需赘述。但还有一种情况很有意思,比如一个君主在不同政权进行统治,如果诸政权跨语言的话,名字就会有微妙的变化。比如曾经的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不同国家被称为查理、卡洛斯、卡洛、卡尔等等,如果不因地更换,就会有外国人的感觉。
现代,中国人移民去外国,更合适的还是去取一个当地的名字,比如作家姜峯楠,一般只叫他特德·姜。日本也有和姓洋名的现象,比如“小泽玛利亚(小澤マリア)”。
这里省略一张举例图片。
最后,我们回到正题,为什么“尼古拉斯·赵四”有一种喜感在里面?因为一般“尼古拉斯”是个洋名字,显得洋气、高大上,“赵四”(严格的说这不是姓,而是姓名,但出于辨识度的考虑这么说)是作为姓的部分,而且没有真名,只有排行,显得地位不高、土气。再怎么换洋气名字,也已经被姓的部分暴露了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