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时都经历过分班,小升初时分成重点班和普通班,中考后又会分一次班,文理分科时又分一次,甚至上不同的大学也可以说是一次分班。但每次分班都是由一次考试决定的,那么这次考试结果是否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力呢?显然不是,但学校是不会给学生额外的机会的,因为这样子成本太高。对于那些分到普通班的学生,分到普通班就会降低对自己的期望,结果就是花更少的时间学习,与优等生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但差生成绩差是因为能力差或者说是智差低吗?其实更多时候,仅仅是因为最初的几个知识点没有掌握,也许是上课时走神或是其它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就导致无法理解后面的知识点(这点在大学数学课堂上极其常见),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导致这个循环的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没有及时的去问老师或同学,特别是越到后面学生就越不敢问这些基础的问题。二是没机会听老师讲一遍旧的知识点,显然老师有自己的教学安排,也没有精力反反复复地讲解同一个知识点。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这本书的作者萨尔曼·可汗的表妹纳迪娅就碰到了这个问题。六年级结束时,纳迪娅参加了一次数学摸底考试,考得很糟糕。在此之前,纳迪娅品学兼优,在这次措底考后,她就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但萨尔曼·可汗看到了她的潜力,知道她一定能学好数学。
如果进不了快班,就不能在八年级时学习代数,也就不能在十二年级时学习微积分。以此类推,这种下滑式的学习过程无疑埋默了她的潜力。
后来萨尔曼·可汗开始亲自为纳迪娅辅导,发现纳迪娅只所有在摸底考中考得糟糕是因为她没掌握很简单的单位换算。而且作者讲解这个知识点时,纳迪娅还是很抗拒,就好像潜意识力里觉得自己就不能掌握这个知识点是的,而且更糟糕的是每次作者问的问题又加深了她的这种感觉。
后来作者想出使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先将对各个知识点的讲解录成视频,然后让纳迪娅自己看。由于没有其他人在身边,纳迪娅可以反复观看直至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后来纳迪娅顺利地在新的摸底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进入了快班。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固定的时间把知识点讲完,然后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作业。这就是把学生听老师讲知识点的时间设为常量,但实际上每个人理解同一知识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样的结果就是降低大部人的积极性,一部分人是因为学得快觉得教得太简单,一部分人是听不懂。而翻转课堂就是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设为常量,就是说每个学生都要掌握所教授的知识点,但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间是变量。
为了做到这点,最有效可行的方式就是通过视频教学:提前录好所有知识点的讲解视频。学生可以在家中完成这部分学习,把作业搬到课堂,这样课堂就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场所,教师不需要不停地讲,学生也不会处在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性提高了,由于课堂就是问问题的地方,学生自然也就敢问了。这样一来,传统教育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就被解决了。由于学生不会出现没掌握基础的问题,后面的学习也就更容易,这就形成的良性循环。
当然,翻转课堂也会存在问题,比如如何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视频学习,而且翻转课堂意味着教师职能的转变,普及翻转课堂可行吗?
不过,就算现在没有普及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也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一大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可以反复观看以前的知识点讲解,而且弥补了一部分贫困地区缺少教育资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