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的霸屏潮早已过去大半年,这部剧引发的各种争论也告以段落。因为前不久刚刚离职,赋闲在家的我便重温了一下剧情,从中GET到了一点小小的感悟:不管是唐晶也好、罗子君也好、凌玲也好,她们最终都选择了能够让自己安心的方式去生活、去走好未来的路。借用苏东坡《定风波》中的一句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有所归
唐晶在重病一场后选择回到贺涵身边,决定跟贺涵结婚。罗子君对此很不解,问她舍得放弃之前努力奋斗得来的一切吗?唐晶回答:“我不一样的,我这算是急流勇退,一路上山,什么风景都看过了,现在该下山了。”
贺涵向罗子君表白,罗子君痛苦纠结,但最终说了下面这番话:“我爱你,你太好了,以至于我可能不会再喜欢上任何人。可是我们不能在一起。”
凌玲为了报复唐晶,将唐晶客户的合约机密透漏给了对手公司。这一切被陈俊生知晓,感到痛苦自责、进退两难。一次,凌玲在看到陈俊生喝得酩酊大醉后,终于选择向公司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唐晶选择跟贺涵结婚,是因为她经历了大病和生死,认清了人生无常,发现除了好好陪伴在自己在乎的人身边,其他一切都不再那么重要。
罗子君选择拒绝贺涵,是因为她懂得人生除了排他的爱情,还有无私的友情和铁肩的道义,在情和义面前,她选择了后者。
凌玲选择向公司自首,是因为在她心里,陈俊生的喜怒哀乐和她对陈俊生的爱远比她的复仇心、她的事业和前途更加重要。
不管这样的选择是对也好、错也罢,都是唐晶、罗子君、凌玲们顺应内心的选择。这样的选择,让她们不再纠结、不再拧巴、不再忐忑,收获的是一份坦然与心安。
面死而生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说:“人生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什么目的。一个人生出来还是没有出生,活着还是死去,都无关宏旨。生命似轻尘,死去亦徒然。”
既然一个人的生死对于浩渺的宇宙而言无足轻重,那么在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我们就可以面死而生了,就更清楚这短短几十年间是否应该顺应自己的内心过好这一生。
Lily姐曾经是我的领导,第一次跟她见面,以为她只有30出头,但后来熟悉了才知道,她已经50岁了。
她的发型是时尚的波波头,皮肤保养得宜,几乎看不见皱纹,一笑起来眼睛眯成弯弯的月牙。因为每天坚持做KEEP,身上没有一丝赘肉,身材比一般结婚生过孩子的女性要好得多。
在我们这样的体制内单位,20多岁的女孩子都尽量把自己打扮得老成持重,而她冬天穿玫红色皮羽、夏天则是金色无袖小礼服,经常引来旁人的注目;下班时大家有事没事都要拖拖再走、好给领导留个好印象,她从来都是干净利索在上班时间把工作干完,到点就回家;她为人大方又对生活始终充满激情和好奇心,经常和我们几个女生讨论文学艺术、请我们去慕尼黑啤酒馆喝啤酒、去黑天鹅吃蛋糕、用ROSE ONLY的玫瑰犒赏自己、让我们带着她走街串巷去发掘各种苍蝇小馆;Lily姐的先生是一家公司老总,身家上亿,因为对司机不甚放心,每天都亲自开车接送她上下班。
既美丽知性又有品位情趣、老公多金自己还事业有成,人生赢家也不过如此吧!可后来我才知道,Lily姐20多岁时,前一任丈夫就因为车祸去世了,而现在的先生比她大10岁,与前妻还有一个20多岁的女儿。Lily姐之前因为工作原因,常常在国外一呆就是三四年,与先生聚少离多,他们的儿子也因为没有人照顾,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上寄宿学校。
之前,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在遭遇了人生这么重大的变故后,Lily姐还能既嫁给爱情、又嫁得这么好。婚后的生活,也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美美的样子,而是充满了各种琐碎的烦恼和一地鸡毛,但她却始终举重若轻,活得精彩又从容。
而现在我理解了,Lily姐其实早就参透了人生的本质:人生本无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以,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她都内心笃定,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正如阳明先生所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做生活的旁观者
一天,我婆婆突然跟我说:“可丽,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傲呢?”听到这话,我震惊了。我自认为对公婆还算孝顺,知道他们带孩子辛苦,逢年过节不是包红包就是送礼物,节假日接送孩子上辅导班我都尽量自己来,不知为何会得到如此评价!
后来我慢慢发现,自己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喜欢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言行举止总带着一股尖酸刻薄劲儿。
比如生长在省会城市的我看不起小县城来的婆婆的算计。虽然每月我们都会给婆婆数量可观的买菜金,婆婆却仍常常在饭桌上吐槽:“这个排骨很贵的!”这一小点儿牛肉就100多!“”最近青菜卖得比肉还贵!”每当她说这些时,我总是会有意识地避开不去夹那个贵的菜,但眼神一定会流露出深深的鄙夷。
比如婆婆喜欢收集一切废纸箱、塑料袋、饮料瓶,并且存得多到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了。但凡这些存货被我发现,我会当着她的面把这些都丢进垃圾桶,并且酸酸地反问她:“妈你知道北京一平米房子多少钱吗?被这些东西占着地方不浪费吗?”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冬吴同学会》一期讲金钱观的节目,谈到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丹尼尔卡恩曼提出的一个著名经济理论:我们对价格合理性的判断来自于我们的价格记忆。在我们父母那个年代,常常是以十块钱作为计量单位,一毛钱都能买不少东西,因此父母一辈对于商品价格的记忆就会让他们对现在的价格非常敏感、花钱十分审慎。至此,我才明白了在我眼中婆婆所谓算计的真正原因,那是整整一代人的价格记忆,与婆婆个人无关。
最近时间空闲了,常常看一些哲人的语录,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大部分人不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爱。如果你与别人之间没有隔阂,对于相识的人你只观察而不批判;如果你只单纯看着帆船在河上驶过并欣赏它的美,爱就在你心中升起了。”
是的,如果我们在顺应内心的选择过好自己人生的同时,能够静静地做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对周围的人多一些包容,尝试着去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和人生选择,那么我们一定也会过得更加快乐一些。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愿每个人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