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作为后天之本,是主运化水湿的,主升清阳。
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被脾升举至上焦,滋养心肺,并由肺布达九窍、四肢以及皮肤,清阳之气出于头面官窍,九窍就会通利。
反之,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就有可能九窍不通。
《脾胃论》里有一句话叫“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这说明脾开窍于口,脾胃有问题有时就会表现在口唇上。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
脾还主涎液。中医认为涎与唾合称为口水。
《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
一个人的脾气充足,则涎液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进行吞咽和消化,但它会老老实实待在口里,不会溢出来。一旦脾气虚弱,脾本身的固摄功能失调,“涎”就会不听话了,比如在睡觉时会流口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哈喇子”。
为什么小孩子爱“流哈喇子”?因为小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没有成熟,脾胃本身还弱,所以爱“流哈喇子”。如果经常性地“流哈喇子”,我们可以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而胃经起于鼻部,因此脾胃的经脉与鼻窍也是相通的。
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濡养鼻窍,而引起鼻腔干燥,有时还会引起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问题。
这种情况多是脾胃虚弱,气津不足,脾气不能摄血或肺虚火上冲鼻窍所致。
此外,一般鼻翼发红的人多是有胃热。除了鼻翼发红外,还伴有容易饿、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脾的运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蕴积滞留于胃,食物积久化热、化腐所致。
如果鼻头发青,并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因为青色为肝木之色,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这时我们可以多艾灸按摩太冲、足三里等穴,以疏肝健脾。
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容易引起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眼睛红肿、眼睑下垂等问题,并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脉缓弱无力等症。这多与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所养有关。
目之所以能看东西,全赖于肝血的濡养,而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所以肝血是禀受于脾胃的。
《灵枢· 脉度》中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肾是先天之本,离不开后天之本脾胃的滋养,如果一个人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肾精必亏,耳窍失养,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等问题。脾虚气弱,水湿不能正常运化,致使内生痰浊,耳道闭阻也会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是水脏,脾为中土,共同主管着水液的代谢化生。
脾气健旺,清升浊降,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脾虚则升降功能失调,会出现排尿不畅,严重者会出现不能排尿的现象。
后阴就是肛门,中医称肛门为“魄门”,“魄”与“粕”相通,是传送糟粕的。
一旦脾气虚弱,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就会出现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时伴有肠鸣等问题;
所以脾的清阳之气一旦下陷,就会出现经常性泄泻甚至久泻脱肛;气不统血,则会出现便血;则完谷不化、五更泄、痔疮等都是脾虚的原因。
脾胃虚还会致九窍不通,从九窍不通可以判断脾胃是否有问题,正所谓“窥知其外,乃晓其内”。
作为普通大众,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当中注意饮食、合理作息,及时关注脾胃健康。
养好脾胃,除了饮食清淡为主以外,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助脾阳,保健灸方案:命门、神阙、太白;成人加上足三里。
太白穴为脾经原穴,补脾最佳,对脾胃虚弱、口水多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对于脾胃非常虚弱的孩子,山根发青嘴周发青的孩子,艾灸调补脾胃最快最直接,效果立竿见影;
饮食方面,吃好主食,主食米面不要吃得太精细,南瓜,山药,花生等等,五谷为养。忌口寒凉水果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