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经常关注的一个公号发了一篇文章,针对近期的幼儿园事件,提出了一个跳出圈外的观点——如果没有合适的幼儿园,不如不上。文章写得很中肯,却引发了不少争论,认为作者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哪有那么容易就可以不送的云云。
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我理解作者的观点,在国内家长对于幼儿园满意度普遍不高的现状下,家长应该充分了解自己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初衷,也需要对备选幼儿园认真考察。如果已经明确知道可选范围内的幼儿园都无法让自己满意的话,倒是真的可以尝试不同选项。尽管可能对一些父母来说,不同选项可能意味着生活较大的变动,但从长远来看,却未必不是一件益事。
这篇文章我就想从一个幼儿园老师的角度,说说我认为孩子上好的幼儿园能得到的发展方面的促进,以及不合格的幼儿园对孩子的发展的阻碍,目的不是为了告诉家长如何选择,只是想理智地分析利弊。只因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值得更多的关注、思考和反思。
先说说我观察到的各国对于孩子上幼儿园的不同态度。
我所在的幼儿园学生来自各个国家,外国小朋友中以欧洲国家为主,土耳其本地小朋友占一半的比例。观察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家长对于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态度,也是十分有趣。
欧洲国家的父母,总是选择早早就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例如在德国,孩子一岁入园是很平常的事。在我的幼儿园,两岁孩子的班里多半都是非土耳其的小孩子。每年开学伊始经常看到刚入园没多久的金发碧眼的欧洲小宝宝,叼着个奶嘴,追着妈妈哭着跑。欧洲的家长,有的也会不舍,有的却是非常冷静,不过基本都是一个态度,“他/她需要适应。”
而土耳其的父母,就相对不同。我自己的婆婆,在女儿莎莎两岁九个月准备跟着我一起入园的时候,大为心疼,“太小了太小了,可怜啊。”我第一次听到也很吃惊,“那你觉得什么时候送合适?”“到四岁再送吧。”土耳其的奶奶辈认为让孩子离开妈妈进入幼儿园是一件很不得已的事情,什么照顾也比不上妈妈的照顾强啊!(主要是土耳其的妈妈对孩子照顾得实在是太太太周到了~)
这些不同的态度跟各国的具体情况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欧洲国家父母同时工作的多,国家对育儿机构也非常重视,各国包括有名的芬兰式教育,都对幼儿教师的学历和经验有很高的要求,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所以家长们从客观主观上都更愿意将孩子送入专业育儿机构,早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社交能力等等。
而土耳其的幼儿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就比不上欧洲发达国家了,育儿机构的专业性也不高。年轻的土耳其父母像中国年轻父母一样,一边在学习更新式、更科学的育儿理念,一边也在受着老一辈育儿观念的影响。一般的土耳其家庭对于育儿机构的信任度和必要性的认可并不高,更重视对孩子生理方面的照顾。加上土耳其大批的母亲生完孩子后都会选择放弃工作在家带孩子,所以有相当比例的家庭会等到孩子四岁甚至五岁了才让孩子入园,基本就是在为小学做准备。
中国社会在育儿理念方面与土耳其处于差不多的阶段,幼儿园所能提供的服务也还没有普遍发展到专业水平,但在需求方面,中国却显然大得多,这就造成了中国父母对幼儿教育服务没有选择只有接受的现状。大批中国幼儿,年满三岁即被父母送入良莠不齐的公立、私立幼儿园。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父母送孩子上幼儿园,是工业社会生产的需求,这个需求从中国的妈妈们离开家庭开始全职工作之后,就没有变过。在我们的文化中又长期以来强调“集体化”,要送孩子体验“集体生活”,不然很多父母会担心孩子的社交能力落后。上幼儿园成了一个根深蒂固、在孩子的发展阶段中不二的选择。
而在连续爆出了那么多起幼儿园虐童事件之后,在已经明确国内整个幼儿教育界的现状并不乐观的前提下,也许是时候将“三岁必入园”的观念拿出来,从各个角度好好地再重新观察、反思一下了。
先说送孩子上幼儿园有没有必要?相当有必要,特别是能提供高质量的儿童早期教育的幼儿园。
不论是不是幼儿园老师的身份,我一向都是高质量儿童早期教育的拥护者。根据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儿童大脑的各项能力发展,包括语言能力、建立概念能力、社交能力、情感能力等等,都在四岁之前就达到了顶点(如下图)。优质的儿童早期教育,为这些大脑的功能发展提供了刺激和支持。
例如我所在的幼儿园,重视孩子独立性自信心、社交情感能力、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以儿童为中心,高素质的教师为协助者,以玩为主发展各项能力,这在我看来,就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资源。专业的育儿机构,可以为家长节省很多育儿的精力,同时还积极与家长互动,为家长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学校、家庭相互支持合作,一起为孩子创造良性循环的成长环境。
高质量的儿童早期教育资源,对于家庭看护人能力有限的情况尤为重要。例如上文提到的,土耳其很多家庭都更愿意自己在家里看护孩子,等孩子大了能表达了才觉得送幼儿园放心,但由于社会育儿理念普遍比较传统,又有很多是由知识尚未更新的老一辈照顾,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并不乐观。
我在园的两年半期间,凡是直到四岁才第一次入园的孩子,多半在适应幼儿园生活方面会有很大的困难(这其中不包括育儿知识储备充足的养育者)。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进入社交环境的年龄越晚,越不容易发展出遵守社交规则、与他人分享协作的能力,因为孩子的年龄越大自我意识越强,越不愿意放弃原本所拥有的“权力”,如果没有经过适当的引导,很难走出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看护人的育儿能力有限,在家看护期间并没有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社交机会,在社交引导方式上也有待商榷(我婆婆就是最好大家都让着莎莎……)。在管教孩子和为孩子建立边界方面并没有有意识的培养,情感的正确表达和管理就更是无从谈起。
社交情感能力发展不足,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你在幼儿园里的好朋友是谁啊?”这其实是个重要的问题》一文中探讨过,将影响孩子之后一系列能力的发展,改善起来也非常困难,因为涉及到孩子的自我形象以及自我价值感,到消极的结果成型了之后家长常常会有有劲使不上的感觉。
高质量的儿童早期教育,能帮孩子打下坚实的将影响他/她一生的重要能力基础,能为家长的育儿添砖加瓦,能为整个社会节省下对成人进行再教育需要的大笔的投入。
我是高质量儿童早期教育的拥护者,同时我也是将孩子送入不合格育儿机构的强烈反对者。那么什么样的育儿机构在我看来就算是不合格的呢?
例如频发虐童事件的那些幼儿园,或者是并没有发生肢体上的虐待,但从言语上和情感上对儿童进行虐待的育儿工作者,他们为孩子创造的环境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安全感的环境,这对我来说就是合格不合格的底线。在这样的环境里,儿童感觉不到爱,只有不时的担心害怕受到惩罚。
为什么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对于儿童来说如此重要?
没有安全感会给孩子带来持续的压力,术语上被称作慢性压力。这样的压力不允许身体回复正常,会导致身体释放皮质醇,让身体保持长期的随时准备反应状态。这种持续的压力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身体和头脑的健康,以及情绪的状况,对于年幼的孩子来时更是难以自我排解。时间一长孩子的身体、情感、行为、社交和智力,几乎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持续的焦虑和功能障碍。
通过故意给孩子实施压力来管教孩子,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幼儿园,完全没有任何“教育”的功能,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摧残。这样的育儿机构不论父母现实的条件如何,我都是强烈反对送入的,生了孩子总得尽到最基本的责任。
除了强烈反对“破底线”的幼儿园,我也倡导家长在幼儿园选择方面需要再三斟酌仔细决策,送入之后也不能就万事大吉,需要关注孩子的发展变化。因为我能清楚地看到育儿工作者的一言一行是如何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的。
有很多的幼儿园,虽然不会出现虐待儿童现象,但由于专业性有限,在满足安全感建立信任的前提下,对儿童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支持却很缺乏(还记得我们在《我们为孩子做好入园准备了么?》一文中探讨的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能形成的品质么?)。
就我了解的情况看来,私立的幼儿园由于对于家长反馈的重视,对于孩子处于放任状态,这样孩子尽管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发展得有点“糙”,但天然的东西破坏得还不算多。
反倒是很多公立的幼儿园,对于孩子的管理相对严格。如果是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的有效管教,也就算了,但很多看来是传统的专制型管教,老师说一不二。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对孩子自主性和主动性的破坏是比较大的,孩子培养不出独立精神,也很难拥有宝贵的自信和主动的探索精神。
另外一个幼儿园老师的素质和个人风格对于班级文化的影响也很大,班级就像个小社会,“领导”的风气如果不正,“下属”的德行也就难说了。孩子的模仿和领悟力都很强,而且还没有发展出道德标准,完全是什么适于生存就学什么。
请尽量不要忽视孩子的反馈,要认真对待孩子对于幼儿园的态度,例如孩子长期不愿意去幼儿园,则很有可能是体会到了压力。有时候家长考察不出来的东西,只有孩子的真实经历才能反应真相。
说了这么多,最终家长要怎么选?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鼓励大家都不送幼儿园算了,也不是说只有高质量的幼儿园才是选项。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自己做决策的基础和考虑因素,旁人无权评价。
我想通过我了解的情况,业内从业人士的身份,为家长提供足够多的信息。从真正为孩子考虑的角度出发,在国内幼儿教育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改善之前,把幼儿园作为一个“选项”而不是“必选项”,也希望家长给“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而如果暂时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状态,最起码知道自己选的是什么。这也是我们应该对待人生的态度,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能过上不抱怨不后悔的人生也就释然了。
最后一句,多学先进的育儿知识,任何情况下都一定不会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