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专栏9-1《这也许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自我管理工具》读后反思
一、笔记
(一)今天推荐一个简单又有用的工具——“三件事”。
格式很简单,可以记在本子上、发朋友圈或微信群,如下:
#每天三件事# 1/100 今天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小确幸+昨日收获
(二)有一些使用的小窍门
1.早上想
最好的制定时间,就是早上刚起来,起床气刚刚散去。此时大脑还没有被信息刷屏,能分辨轻重缓急。
进阶选手可以考虑临睡前去做,这样能有更多时间思考,也减少第二天早上的意志力消耗。早起直接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
2.写下来
很多人也会有早上起来想想每天干什么的习惯,但这没有用:没记录,没发布,也不能有回顾。
这样一天下来,“目标损耗” 的情况就常常出现了。目标损耗就是我们由于不愿承认计划和现实差距而产生的偷偷降低目标标准的行为,比如你在心里计划背100个单词,实际背了50个,你会安慰自己这也还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三件事”做了吗?说没做也做了,说做了好像又没做。很多时候,第二天的事情又淹没过来,无暇顾及,再见到这件“重要的事”已经是好久之后。真正的重要的事被一拖再拖而带来的内疚感,比本身不做这个事情的损失好像还要大。
如果当天没完成,可以思考下是不是必须完成的?如果不是,可以把它划掉;如果是,写到第二天的计划里面去。若这件事在你计划清单里出现了一周还没做,那你需要思考一下拖延它的本质是什么了。
Tips:在前面增加数字1/100会让你更容易持续,也更有成就感。你可以从1/30开始,坚持一个月。
3.发出去
一直到这里,这还是一个自我时间管理工具,但是一旦你公布出去,就变成了一个资源链接工具啦。
坚持“发出去”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个收益就是公众承诺带来的执行力 。
第二个收益是获得协作和资源 。
很多同事看到我写今天下午要做某事,会提前和我约时间;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会议,会主动要求参与;群里同学对我做的事情有建议时会说一句,很有帮助——有次在群里谈到与一个美国NCDA的主席沟通,结果群里Amy就给了我很多相关信息和建议,因为她们刚谈过。你也能通过帮助其他人勾搭到别人。
第三个收益是带来领导力 。
行动是最好的领导力。
要记得公众承诺的要点—— 和积极的人群在一起说,先行动至少一周,然后才号召一起来做。
二、精进
之前参加100天改变自己训练营,有成功完成“三件事”的打卡,那段时间的完成度比较高,只有偶尔几次的一个未完成,有几点小经验:1定具体的目标比较容易完成;2状态不佳可以将休息列入三件事之一;3小心目标置换,小心完成“打卡”之后就觉得任务完成了。
之后我把这个习惯融进了我的晨间日记模版里,所以现在的模版是有”三件事““幸福感”“成就感”“感恩日记”“启发”的部分。“感恩日记”是小确幸的改版,因为我发现每天设置的小确幸对我个人的幸福感增强不大,但是生活中发现不期而遇的小确幸却能让我感到幸福,所以我把它改为晚上写感恩日记。最近在复盘一年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三件事”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到底自己做什么事情会分数高。
三、联想
前面第六周的问答里提到怎样公布自己的目标,说一是不要公布自己的目标,除非以“不带任何满足”的方式说;二是要在标准更高的圈子里说;三是要行动一段时间再说。这里我有些困惑,这里的三件事,一是公布了自己的目标,打卡会带来完成“打卡”这个目标本身的满足感;二是如果自己也能完成,是否不需要在圈子里说;三是每天早上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公布,是否属于没有行动就说了。我也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一是打卡成为习惯之后,就不会成为特意去做的目标,完成了也不会带来满足感;二是自己完成的话依然可以作为时间管理工具,而分享出去则成为链接工具,但是发的圈子自己要留意,对此无感的圈子可能会降低行动力,也不会带来任何链接;三是晚上或第二天需对前一天的检视,看是否完成,是一个持续监督的过程,不是完成之前发布了就没有后续了。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呢?
四、行动
1、继续自己的晨间日记模式。
2、可以在学习小组发帖打卡21天。
3、年底完成今年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复盘,并且明年将复盘周期缩短至一个月和三个月。
五、思考
1、从时间管理工具晋级为链接工具并不完全是一发出去就可以的,我的100天行动在朋友圈发了并没有获得链接,就像并不是发了名片就有人脉一样,这里大概还有一些缺失的环节没有考虑到,是什么呢?
2、有一些事情,例如每天能坚持自己写作的文字工作者并不需要打卡,他们只是自己完成自己每天设置的任务,甚至有时候读书、写作这样的事情是每天不做都会很想做的事,是不是就不需要列入三件事,或者不需要用打卡这种形式呢?什么类型的任务适合写入三件事?
3、“三件事”和“三只青蛙”是一样的吗?就是“先吃掉那只青蛙”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