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居易传》有感
王 坤
民族文化的融合,虽然开始时候很痛苦,但每一次的融合都是人类文化智慧的比拼和升华。比如我国的唐朝,它就是汉家文化和匈奴文化的不断融合,整个大唐都在不断融入外来文化,就好像输血一样,它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使得我们汉文明在唐朝大放异彩。而唐朝最伟大的三大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他们中就有两位具有匈奴血统。正是他们流传下来的诸多的优秀作品使得大唐文化博大精深、璀璨无比。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诗王——白居易。
白居易的一生宦海沉浮,起伏跌宕,有过对人世间百姓疾苦的关爱的深刻思考,也有过万事于我如浮云的悠闲淡然;有过对岁月激荡的沉思,也有过人事变迁的感伤;有过对命运不公的争鸣,也有过看淡世事的寂然。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白居易的传奇一生我们可以概括为,前半部分的“兼济天下”,后半身的“独善其身”。
大凡伟人名人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事。说到白居易,我们先说说他奇特的家庭组成:他的父亲叫白季庚,他的母亲陈氏是他父亲的外甥女,论辈分,其母亲就是白居易的表姐。这样的家庭关系可以说是世上少有。
在白居易周岁那年,家里人在他的面前放上了糕点、算盘、玩具、毛笔等物品让小白居易抓,白居易一下子就抓中了毛笔,家里人有点不可思议。于是变换位置,再让他来抓,小白居易依然抓的是毛笔,这个趣事似乎在暗示着一个伟大的诗人就在这样的一个家庭而产生,并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白居易的童年在母亲的陪伴之下,学习的非常刻苦,以至于他的手上因为长时间的写字,都留下了很多的老茧,手肘也不能弯曲了。他十二岁时,就写下了一首我们现在连小孩都会吟诵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十七岁的他,终于如愿以偿的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中了进士,而且他是同榜十七人中年纪最轻的一位。带着一份期许,带着远大抱负,带着济苍生的理想,他背上行囊,来到了朝廷之上。唐朝中叶的朝廷,处处暗流涌动,到处玄关重重,但白居易天不怕地不怕,他认为,我只要为心中有百姓,心有家国,便可尽展其才。但是他错了,市井之事尚且错综复杂,更何况是一个由人人心怀鬼胎、处处奔走钻营的朝廷要员组成的大唐中业的朝廷。当宰相在朝廷被刺杀身亡后,他满腔怒火,他义愤填膺,他觉得作为一个臣子最基本的职责就是要维护正义,不能等闲视之,更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他第一时间向皇帝叙利弊,谈要害,要求严惩凶手。但因此却触怒当局,便以一个“不孝”之罪,一纸文书将它贬到江州,担任司马一职。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这首诗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白居易的前半生可以用杜甫的:“穷年忧梨园,济世肯杀生”来形容,但他似乎不懂:“达则独善其身”这一人生最高境界,所以他失败了,败的一塌糊涂。唐代的三大诗人,我认为造诣最高的是李白,但李白的人生我们无人能够企及,可是他的经历却像是一颗不折不扣地毒药,学李白那就是作死。杜甫的博大情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我们都不愿意过他那种穷困潦倒的生活。所以这三人中,白居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只有他的人生是最成功的。他的成功来自于他的世事的洞察,和对政治的敏锐察觉。再次回到朝廷的白居易,经过贬官之痛之后,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本分的人,人生要为自己而做,为别人而止。
他回到了朝廷,并没有迷失自己,相反,他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凡事要小心谨慎,不可粗心大意。他知道,自足常乐才是最重要的。面对官场不断上演的尔虞我诈,他就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必须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于是他就上书穆宗,请求外任杭州刺史。就这样他再一次来到了这个梦想再次到达的地方。他在那里,励精图治,为那里的百姓带来了福音。当他再次回到朝廷,虽然得到提拔和重用,但他已经将自己的精力大部分放在了佛教上,与僧人交游,到处参拜佛寺。
唐大和四年,重修香山寺的工程顺利竣工了,但他感受不到一点点的快乐,他的好友相继去世,似乎是一个个重拳相继打来,使他跌跌撞撞,陷入谷底。尤其是好友元稹的离开,他更是伤痛欲绝,在悲伤中为元稹写祭文写墓志铭。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大致上就是在不断的送走友人的悲痛和到处参佛中度过。会昌六年八月的一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去往他曾经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一代文坛巨匠的生命就此终结,但他却铸就了属于他的光彩,留下了无数感人的诗篇。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花开两生面,人生佛魔间。善恶都在一念之间,执着了一生的信念或许也会在瞬间放下。在此,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完满的人生?白居易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总是悲喜交错的,不要让今天的悲伤浸蚀了明日的希望,也不能让此刻的喜悦迷失了曾经清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