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的誤區
以前總在找「最好的筆記法」「最好的筆記軟件」。筆記軟件這個問題在自建「落格🪵」之後暫時消停了。但筆記法的問題直到今年纔想明白,或者說,看了 Yuval Harari 的《智人之上》纔得以清晰地表述出來:信息,就是在數據之上編織的一張網;那麼,信息 OS 的核心功能就是提供一套能降低連結成本🔗💰的工具鏈🧰,包括:weak links 檢索、鏈接🔗/ 引用。
「會記筆記」重要嗎?
@吳軍 說,文明就兩條主線「能量」&「信息」。隨著兩千年來對能量使用的持續探索,人類已經來到了「可控核聚變」這堵高牆面前,而對信息的利用纔剛剛摸到一點門道。「會記筆記」說組織、利用信息的一把利器。不管是學生學習、做學術研究🔬、混跡職場⋯⋯都需要破解信息處理瓶頸。
我為妞珠尋得的幾件殺手鐧🔫
| 殺手鐧 | 修真小說裏的類比 | 說明 |
|---|---|---|
| 預習 | 注入先天內靈力 | 用 20% 的精力撬動 80% 的學習內容。可惜,現在的小學老師總喜歡把作業佈置得滿滿當當。小朋友光應付作業就已經耗光意志力,哪還能餘下精力預習。蠢啊!可悲啊!可怖啊🤯🤬! |
| 記筆記 | 體內小世界 | 其進階目標是打造「學習流」。 |
| 接觸自然 | 有充沛靈力的區域 | 自然中自帶高維且同一的信息。只要把小朋友帶到野外,她們自己就會去尋找自然的碎片🧩,想要完成拼圖,即觀察自然現象,並不自覺地利用自然現象; |
| 通過錯誤❌建立新的直覺 | 參悟本原法則 | @楊振寧 說過,每當他發現直覺錯了,就會抓住這個機會徹底弄清楚,然後以此建立新的直覺。「錯誤到底是什麼?」&「如何利用錯誤?」值得另開一篇。 |
筆記 v.s. 會計
通過分析「現金➡️原料➡️在產品➡️售出➡️回款」,可以以此評估企業各環節的能力、效率、風險。本質上,建立起這個財務模型,就是在建立這家企業經營活動的數字孿生。同樣,記筆記也是在建立大腦🧠思維的腦外孿生。兩者的本質都是利用共軛變換突破某種限制。會計是在財務模型上推演、復盤;筆記是幫助突破大腦🧠忘性大、不擅於符號推理等缺陷。
怎樣纔能讓小朋友習得這一利器?
第一步:從「記到同一本筆記上」開始
沒有高密度的信息,就鮮有信息的碰撞💥。把不同類別的信息統統記到一本筆記上,有助於增加碰撞到可能。很多老師,尤其是小學老師,喜歡叫學生每個科目用各自專用的筆記(也不知是無知,還是為了凸顯各自學科的重要性😒)。而分記到不同筆記上,不僅人為拉低了信息密度,而且增加了管理成本。
⚠️注意:以主題為單位記錄,即每頁只記一個主題。後有妙用😎。
第二步:經常做鏈接🔗
我喜歡用 SEE ALSO ,先鏈過去再說。為什麼「囤 links 」很重要?其實重要的不是 links ,而是找到聯通「看似不同、實則同構」的雙方,並打通其間的橋。造橋!造橋!造橋!做筆記的過程,其實是在打造大腦🧠的腦外孿生。
數學家 Jacques Hadamard 說:

為什麼「連結兩個實數域的最短路徑經過複數域」?也許是因為複數域比實數域多 1 維,高維空間八面透風,更容易找到聯通低維問題的橋。∴找到越多的同一事物的不同切面,對這個事物的理解越深。越是遙遠的、微弱的鏈接🔗,可能越有助於發現遙遠的、深刻的洞見。
千萬不要將「看到相似之處」的能力視作與生俱來。有次當著小朋友的面,將一杯高而細的水倒入一個矮但是胖的杯子,問「哪杯水多?」。小朋友說,高多那杯多。顯然,這個年齡的人類幼崽還沒有建立「將兩個事物聯繫起來的能力」。
另一個例子也來自人類幼崽。有次小朋友問我一本書是(這個系列的)第幾本?我說「第四本,∵封面上寫著4⃣️啊」。然後,小朋友把書封遮住,問我「這是第幾本?」。這把我震驚壞了,原來小朋友不是天生具備「穿越時間把兩個事物聯繫在一起的能力」😱。原來「知道這是同一個東西」是很後期纔開發出來的能力。其實,超過 3 維,連很多成人都做不到。
∴帶小朋友去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到真實的世界中體驗,能讓小朋友從氣味、顏色、觸感、遠近⋯⋯多個維度認識同一個事物。這是一種極其高效的訓練!!!就好像修仙小說中,偶然尋得一處靈氣充沛之地,極有助於感悟本原法則🤣。這比對著平面的(連 3 維立體都不是)的屏幕學習,效率高不知多少倍。
是的,這種普遍聯繫的能力,在職場中叫做「複合競爭力」🤣。
第三步:建索引
建索引只不過是在進一步增大鏈接🔗可能的手段。如果可能,建各種各樣的 index ,精力夠甚至可以建倒排索引。
好了,開始體會集腋成裘的快樂吧。

讀《集裝箱改變世界》時就在想,對於小朋友等教育來說,如何助其打造基礎設施?這涉及「基礎設施」的定義是什麼?這本書給出了其中一個答案——把世界經濟「組織」在一起。比如:打通海運網🚢、公路網🚛、鐵路網🚞,聯運。學習的基礎設施也應能打通不同的基建網路,而筆記是不二之選。整個學習流程都值得圍繞筆記重新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