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又冬至,父亲是孤儿,对于爷爷奶奶的印象,只有小时母亲口中时常念叨的,勤劳能干的爷爷,他特别会操持家人的生活,平日里劳作,维持家人的生活,闲时做点小生意,过年时总会让一家人把年过得比别人家丰盛,可是他没有逃过那场浩劫,因为一点小小的业余爱好,玩了次小牌,被批斗,被捆绑示众,回家含愤含羞而离世。剩下孤苦的奶奶在那个年代,无法带着两个存活的幼儿生活,便回到她远方的娘家,隔县的圩区……庐江改嫁,可是在那个医疗条件差的时代,没能逃过难产一劫。大伯留给了舅爷爷,我的父亲便又回自己的家乡,在姨父身边生活,直到九岁时,姨父病逝,姨母改嫁,却被人闲言碎语逼得吞药自杀。自此父亲成了真正的孤儿,由国家抚养教育,却因此而可以进学堂,念了几岁零碎的书。
自母亲的口里,从小就是对父亲的责骂和数落,可是我却听出了夸奖来,父亲读书聪明,只是选错了人生,倘若当年他选择去部队,他的人生会是和隔壁的乡长爷爷一般荣耀,可是幼小的我们通过分析,觉得不合适,倘若父亲离开家乡,还怎么上他外婆家,又怎么会被我的大姨母看到,又怎么会娶母亲,不是就没有我们姐弟四个了嘛?那怎么能行呢?所以这时候我们姐几个都会维护起父亲来,母亲就会连我们一起数落,觉得辛辛苦苦养了一群白眼狼。不过没关系,小小的我们也会察言观色,知道这时的母亲虽然表面很生气地数落,但是她的心情并非像我们在外惹祸时的真生气,只是佯装的,那时的我们不懂,也许能多年我都没懂,虽然母亲一直表面上和父亲吵了那些年,而心底里一直是深爱父亲的,只是她的表达方式不同,而且一直想以她的能力来改造父亲……
对于母亲的慈爱,夹在中间的老二,没法去和底下的弟弟妹妹争抢,更没有在人情世故上,姐姐打小的聪明伶俐,于是自己便常常跟着小姨后面混了,小姨是外公最疼爱的小女儿,外公为了他另一个疼爱的女儿,我的母亲,便把小姨嫁给于我的表叔,想着可以姐妹间有个照应。可是天不遂人愿,在那场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繁盛时期,她生了两个女儿后被逼结扎,而后没能忍耐住小姨夫的重男轻女思想,那个年代一个有着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却同样选择了向命运投降,丢下了两个年幼的表妹……母亲为此伤心了好多年,同样又责骂数落了父亲很多年,因为父亲的表弟,因为父亲在村里管事……可是她却不知道小姨在我心中的位置,从小母亲对于我们都过于严厉,严厉的管教使我们都惧怕,也害怕会惹她不开心,但是我们打心底里渴望有个温柔的母亲,而总是微笑着对待我们的无理取闹,给我们瞒着在外淘气闯下的祸,小姨赢得了我最大的信任和依赖,我喜欢陪她一起睡,看着她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还偶尔地与小姨夫,笑着打闹,那时就很感慨,同样是爸爸妈妈,为什么母亲和父亲不是?等到表妹们出生后,以自己的小小能力帮小姨看孩子,可是他们却因为要躲计划生育离开家乡,到江苏无锡的舅舅那打工,记得那时我刚上二年级,但是却为了小姨,会按母亲的指点给他们写信了,有回小姨来信夸我呢,说我将来肯定能考大学的,那时的自己,因为这个高兴了好长时间!可是后来小姨夫为了家里的三间瓦房,和在江苏的环境影响,让小姨回家结扎,然而半年后的一次争吵中,小姨决然地喝下了一瓶农药……对于原因,大家都说被五舅妈吵架吵的,还有小姨父的碎碎念,可是母亲还认为有成全小姨父之意,因为贤惠是所有的村人,亲戚对小姨的评价。幼小的我不解,不甘心就那样莫名地失去了最疼爱我的小姨,无数次地幻想,她还在人世,还在那个称为无锡的地方,她的微笑着的慈爱面容,是永存我脑海的记忆。曾经我无数次的幻想破灭后,便想着长大后,要当医生,可以在别人命悬一线时,反悔了,可以救人一命。不然就当老师,让农村里的女孩子都去上学。后来学到鲁迅先生的文章,觉得开化人们的思想还是最重要的,像鲁迅先生一般,以笔为刀,切去那些根深蒂固在农村人心里的腐朽落后的思想……然而……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以此纪念我曾经的可敬可爱的小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