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得不太好,也没有梦想,写就写了,不写就不写了,我不是那种这辈子非要做成什么事儿的人。”
读李诞的《笑场》,上面这句话是自序中写到的。
一个多月下来,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是在上大学,而是被大学上了。不管上课还是窝在寝室,干什么好像都在混日子。
晚上没课的时候,跟以前已经入职的朋友,谈到外界工作的压力。
感觉他们为了拥有一份稳定的薪酬,都不知道在工作之余偷偷报名了多少类似Ps的技能培训班。
恍惚间,又重新建立了一个三维坐标系,从原点出发,X、Y、Z各自伸展到不同的方向,清晰地丈量着自己的能力,定位着自己的目标。
而我却还找不到这个原点,混混沌沌地处在上下课的铃声中。
我很清楚自己的状况。长相普通,嘴巴笨拙,社交能力薄弱,办事不够稳妥、智商撑不起线性代数......
正是因为太清楚自己,所以就会偷偷的悲观。
半夜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把自己二十多年的成长史倒吊起来,稀里哗啦地抖落暗藏已久的情绪。
读中小学的时候,我的学期目标都是希望期末能得到一张三好学生。为了这目标,我把零花钱都用在了买好多辅导书上。别人玩耍我背课文,作业没写完坚决不吃晚饭。我天真地幻想,只要遨游到题海彼岸,那么我将逆袭为学霸,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爸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可我的努力永远达不上人家拼天赋的程度。
学期末,向老师手中接过全优的成绩单和几本盖着奖章的练习簿,顺带送我一句“下学期继续努力。”
后来上了高中。我选择读文科。
看别人花十分钟就能完成的两道数学题,而我却要用午睡的一小时去解答。结果还不一定是正确的。
但我还是相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最后一定会成为一匹黑马。
我准备了厚厚一沓的数学笔记本,摘录了各种类型的数学错题,密密麻麻的。同学看到了,一脸吃惊:看你这努力程度,数学考试肯定没问题。
考试结果,不出意料,我还是落后于学霸。
仅有的一点成就,便是高考数学终于有一个及格分了。
初入大学,我去竞选学生会。听着台上的同学从自我介绍到竞选部门都是那样侃侃而谈,自信十足。
直至轮到我,说完了自我介绍,却不知道接下来要如何展示自己对竞选岗位的优势。我可以尝试吹一吹牛逼,滥竽充数地说自己以往取得的经验成就,反正他们又不知道。但发现也没什么好说的。
后来我被莫名其妙地调剂到了生活部。瞧我这运气,竟然还能捡着一个没人要的。
进到学生会,我尝试着去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大朋友圈。但总感觉自己与他们格格不入。坐在那儿,说出的每一句话,好都像是被审视过的,带给我一种不自由和压迫感。于是我变得被动,变得安静。
开会选择坐最后边,听着其他同学提出的各种想法建议,内心早已破口而出:这算什么建议?但还是被“干我屁事”四个字淹没了声音,心口不一地说没意见。
我就是这样,悄悄把对自己的蔑视,转换成了对自己缄默洞悉的赞美。
今年暑假为找一份实习。
简历改了又改,模板抄了又抄,“个人经历”却一直是我最难填的一部分。没什么好填的,但又不想直接坦明自己是一张白纸。
我就努力填,想方设法用这一栏中的数字标号丈量我三年的成就。
我写自己曾经有兼职家教或者推销员的经验;写自己曾经当过部长,搞了几次没人愿意参加的活动;写自己拿了学校综合奖学金......
最后发现,这一点经历根本比不上其他应聘者的一个专业技能。
真特么气人。
......
大晚上的,我越这样想,就越睡不着。
原以为这二十多年能够看起来波澜万丈,收起这些情绪时,却意外地撞见平庸。
按部就班地上课,赶在deadline之前完成作业,拿着手气最佳的红包却依旧不知道为点什么外卖而发愁,闲来无事接几篇稿子挣点钱。
现在差吗,没那么差,却够不上好。
还真应了那句话,“我不是那种这辈子非要做成什么事儿的人。”
但我还是希望每天都能做上一个白日梦,不需要五颜六色,也不需要太逼真。
只是想想而已,不能当真。
因为在生活中,其实有更值得我去完成的一些小事。它们刻印着普通人的愿望,流露着普通人的悲欢,而我所探求的也只是每个人都在探求着的答案。
我想,我注定成不了大事,但也绝不会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