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经是整个家族的骄傲:十岁发表文章,十四岁考上市重点高中,二十四岁考上北京某名校研究生。这,就是她的前半生,有辉煌,有荣誉,有鲜花,更有更有喝彩。在那个风气不开的小山村、在那个教育资源还不怎么公平的九十年代,她——正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俨然成为全村孩子的榜样。
她以为自己的一生就会沿着既定轨道走下去:毕业,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嫁一个不错的人家,守着稳稳的幸福。
然而,故事却并没有这样圆满大结局。研究生毕业,由于专业冷门,她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和事业单位考试之间。毕业两年后之后,她不得不成为一名老师,延续父母未曾实现的梦想。
工作地在外省,是县城下属的一个乡镇,偏僻、荒凉,靠近公路和农田。初到单位,面对索然无味的饭菜、各种捣乱的学生、脏到恶心的厕所、冷到发抖的宿舍,她在无数个夜里哭泣。每当夜晚,她一个人走在黑黢黢的公路上,心中有说不出的失落和绝望。
三年过去了,她曾经骚动不安的心已静如止水,曾经的不甘、斗志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消磨殆尽。在她眼里,后半生大概就这样度过了——默默无闻,等待老去退休的那一天来临。
学生时代与后学生时代,就如同两个剧本,有的人,都以喜剧谢幕;有的人,却生生上演了一出悲喜剧。
如果说,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前半生,后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后半生。那么,这个故事中的她——无疑在后半生是失意的。
一个人,最好的结局大概就是——前半生不迷茫,后半生不散场。
我曾在学生群体做过一个调查,大多数人对于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并没有规划过;一小部分人,有模糊的目标,但尚不够具体,也没有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只有几个别的人,目标明确,计划具体,而且在按部就班地做过。
这也许能反映出为什么相当一部分人,在学生时代,成绩拔尖,乖巧懂事;毕业后,却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过得很是伤情和失意。
其实,一个人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剧本。有些人之所以将一手好牌打坏,正是与她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有关。
在现存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学生的目标只是读书、考大学,对于大学毕业后的道路,很少有明确的规划。对于自己的认识、定位,想干什么,怎么达成目标,几乎没有认真思考过。
结果,当面临由校园向社会的转轨时,有些人手足无措,糊里糊涂地找了一份工作,本想着将就一时,有机会就离开,可大多数人却一将就,就是一辈子。她们一边抱怨着、叫嚣着辞职,一边又被动地在现行轨道上前行。
所以,要想前半生鲜花掌声,后半生安稳幸福,不可不趁早规划自己的未来,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有句话叫做,“只要你努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确实如此,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缺少努力,我们只是缺少可行的、坚定不移的目标。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由校园走上社会的最后一站,也是一个人前半生向后半生的转角。要想后半生不后悔,就要在前半生做准备。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有实力的人,如果你仅仅把大学当做挥霍、放松的时光,或者当做高中时代的继续,那么你的后半生靠什么实现华丽的转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