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解读:为什么会出现“梨花体”等怪诗体

诗坛出现的各种“体”,大多数人(包括诗爱好者)莫名其妙。说事儿的老梁就诧异评说过这也叫诗,也懵圈。

为什么“高端”喜欢造“派”,反倒对把诗写好不上心?因为写好诗很难,占据“派首”更容易出名。赵丽华不是写不了你写的那类“诗”,而是意识到那么写无法出头。她找到那样简单“体”,并写出没文化诗,一则向绝大多数低级写作抛出眉眼儿,顺应了“向低”潮流,二来迎合了最主流后现代理念,非文化非权威非诗。很机巧!连其它派都服了,他们心知肚明,心照不宣。倒是不明就里的写诗人和诗外人一片哗然,议论纷纷。说诗坛水深,你得懂高端套路。

本人研究诗学也写作,从“专业”角度,并不反对流派写作,至少他们比一般写作站的高看的远,更具当下写作的诗歌史和文化衔接意识。这是严肃创作该具心眼该有的格局。只是文本太糟糕,太功利性。说对诗写作造成坏影响吧,能被影响的写作本身素质也在淘汰范畴内。当下风气对于真正诗才并无意义。

要懂诗,包括各种诗歌现象,才会看清当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