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跟朋友聊天,说起他三十好几了也没有女朋友,更别提结婚的事情了。也不知道两个人聊着聊着,怎么就聊到家庭创伤这个问题上了,我说“也许是父母婚姻的不幸,间接导致了你的不婚想法,或者恐婚”,他倒是颇为认同,并且介绍了一本关于家庭创伤的书给我。
这本书在他说完当天,我就从微信读书找来了电子版本的,埋头读了下去。越读越感觉悲伤,越读越感觉各种委屈、痛恨像泄了闸的洪水瞬间翻涌奔腾。
那些自小被亲人遗弃的感觉、因为母亲而背上的各种谩骂,还有各种毒打历历在目。我记得,我一次跟先生吵架,吵的很凶,吵到情绪极点,我一头撞向了墙,于是血就顺着脸颊流。后来被送去急诊,医生清洗伤口,而我一直哆嗦着喊别打我,别打我。这事情我记得一部分,后来也听先生说过一部分,说起来还蛮不好意思,觉得当时咋就那么浑呢?现在细想,也不过是童年太多被打的经历,成为了一种身体本能的应激反应,包括了生理的、心理方面的现象。所以当情绪到达一定的临界点或者类似的情景出现,人就会下意识的出现曾经痛苦的幻象,进而出现反常行为。
生活中像我这样的人大概也不在少数,只是周围的眼光和环境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承认,或者通过后期自我能力很好的克制了这种情绪。我只所以说克制,而不是消除,也就是说这种创伤后遗症如果不能完全治愈,是无法消除的,只能暂时性的压制,而且会日积月累,再某一天的某一刻进行更大的爆发。就像身体有了疾病,不去医院看,就只是忍着,总会忍出大病来是一样的道理。
经过科研发现,这种创伤情绪不但自己受害,也会通过DNA遗传给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这就是所谓的代际遗传。这里并不是指家庭氛围的影响,而是指生理上的基因遗传。因为我们的基因有记忆功能,身高、体重、肤色、眼睛等可以通过基因遗传,而且性格、脾气、生活经验等也会通过男性的精子、女性的卵子存封在基因里,直到受精卵形成,创伤也一并遗传了,科学家们把这一发现叫做“细胞记忆”。
看了这本家庭创伤的书,作者说了很多方法,最根本的就是通过与患者的多频次、深度沟通,找到并发现创伤的原因,并引导患者一步步看到自己的内心,正视自我情绪,通过一些核心语言修复记忆,进而达到治疗创伤的目的。
但我们是普通人,我们遇不上作者这样的大神,遇上了估计也花不起那份钱。那怎么办呢?
根据我自己对这本书的粗浅理解,以及对家庭创伤的认识,总结了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首先,搞好家庭核心成员的关系,尤其是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多交流,多陪伴,子女本来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从很多层面来说他们可以是同一个生命体。所以,和父母要做到沟通无阻,彼此爱护、相互信任,心无芥蒂。
其次,正视自己的情绪,并按照书中所说的方法,尽量能找到创伤的症结,即所谓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再者,与另一半敞开心扉,不掩饰过去,不欺骗对方,两个人相互理解,互相扶持。在这一条治愈之道上,伴侣的支持和信任尤为重要,很多时候爱是化解一切的力量。
还有,如果这种伤害你无可避免,又无可消除,那么远离吧!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影响也是巨大的,虽然离开环境并不一定能治愈这种创伤,但是能尽可能的减少继续伤害。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不是为了承受痛苦,而是创造生活,感受幸福。也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愿意把自己不太愉快的经历遗传给下一代。
最后,还是介绍大家去读一读这本书,这本关于家庭创伤的书,并不一定心理医生需要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试着去了解和发现身边这类人,并给与他们最多的温柔和爱,让世界少一点伤害,多些阳光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