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我迈向你的一小步

邹艺嘉:一小步

人生路上,我们常常会面对看似高不可攀的山峦,被其巍峨所震慑,心中既怀有向往,又充满畏惧。然而,山巅的风光究竟是否真的遥不可及?也许,只需要鼓起勇气,向前迈出那一小步。
初中伊始,数学便成了我的“死对头”。我不懂它的全等判定,看不透它的几何图形;它亦不懂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窘,只是一味用难题与我抗衡。起初,我也曾试图与它和平共处,可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式与层出不穷的变式,我渐渐招架不住。于是,我开始逃避,甚至反抗——结果便是试卷上那少得可怜的分数,像无声的嘲讽。最令我沮丧的是,当我选择退缩,它仿佛在我耳边洋洋得意:“看吧,与我为敌,你没有好下场。”
那段日子,数学如同房间里一面无形的墙,我困守墙角,看不到光的方向。
转机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午后。我再次面对一道毫无头绪的难题,烦躁得几乎要将草稿纸揉成一团。就在准备放弃的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话:“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句话像一束微光,照进了我困顿的心。
是啊,我为何一定要奢求一步登天呢?
从那天起,我决定改变。我不再制定宏大却难以企及的计划,而是从“一小步”开始:今天弄懂一道曾令我畏惧的例题,明天独立完成一个基础的几何证明。我不再盲目刷题,而是静下心来,梳理每一个模糊的知识点。遇到那些“啃不动”的硬骨头,我不再轻易放弃,而是拿去请教同学、追问老师。每当畏难情绪再度袭来,莫顿·亨特的话便会回响在耳边,为我注入坚持下去的勇气与干劲。
就这样,日复一日,我专注于脚下这“一小步”。不知不觉间,曾经混沌的全等判定渐渐清晰,复杂的辅助线也不再那么可怕。当我再次面对试卷时,心中少了一份慌乱,多了一份从容。成绩的提升虽是后话,但那个在困境中选择迈出第一步的午后,已然成为了我学习之路上的重要转折。
如今,我深深体会到:目标的达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飞跃,而是由无数个“一小步”铺就的征程。这一步,或许微小,或许笨拙,却是一切成长的起点。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步,最终汇成了我前进路上的一大步。

邹传嘉:一小步

夕阳熔金,暮云合璧。我骑着车,沿河岸缓行。微风拂过面颊,将我与单车的影子投在地上,拉得很长。望着那沉稳向前的影子,几个月前学车的画面,蓦然清晰。
那是个同样被夕阳浸染的傍晚。父亲网购的自行车终于送达。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与父亲一同组装。银色的车架在余晖中闪着光,诱惑着我。还未戴好护具,我便莽撞地跨坐上去——谁知瞬间人仰车翻,膝盖火辣辣地疼。父亲并未立刻扶我,反而在一旁笑道:“车子要靠练,不是坐上去就会的。”我揉着膝盖,懊恼不已。
接下来的几天,我仿佛与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门前空地成了我的“摔跤场”,前前后后竟摔了九次。最初那点兴奋与勇气,如同风中残烛,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奄奄一息。第十次,当车身再次不受控制地歪斜,我积蓄的沮丧终于爆发。狠狠地踢向无辜的车轮,然后蹲在一旁,将脸埋入臂弯,任泪水无声滑落。
这时,一双温暖的大手按上我的肩头。是父亲。他什么也没问,只是等我平静下来,才温和地说:“孩子,别想着一下子就能飞驰。走一步,再走一步。只要迈出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每一小步,都是通往成功的一大进步。”他的话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头的阴霾。
我抹去眼泪,重新戴好护具。这一次,父亲稳稳地扶住后座。车轮开始缓缓转动,由慢渐快。我双手紧握车把,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目光死死锁住前方,不敢有丝毫松懈。耳边是风声,还有父亲沉稳的呼吸。忽然,我感觉到扶在后座的力量消失了——父亲不知何时已悄然放手!心下一慌,车身随之一晃,但我立刻稳住心神,脑中只剩下一个念头:“踩下去,继续踩下去!”双脚本能地交替用力,踏板一圈圈旋转……我竟然独自骑出了一段距离!虽然歪歪扭扭,虽然短暂,但那确确实实,是我靠自己力量迈出的一步。那一刻,喜悦如潮水漫过心田。
后来步入初中,数学成了我新的“自行车”。面对复杂的几何图形与繁难的计算,畏难情绪时常卷土重来。每当我想放弃,那个夕阳下的画面总会浮现眼前——父亲鼓励的眼神,独自骑行时耳畔的风声,还有那份“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信念。
我深深懂得,无论是学车还是求学,成长之路从来不会一马平川。那个黄昏,我迈出的那一小步,不仅让我学会了骑车,更在我心中刻下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不惧起始的笨拙与渺小,只要信念不死,脚步不停,再遥不可及的目标,也终会在一步接一步的坚持中,抵达。
一小步

江星烨:和光同尘,与子同行

校园艺术节的喧嚣褪去,但那个在跑道上蹒跚前行的身影,却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那是我的同学旭,用他受伤的右手,为我们全班上了一堂关于“和”的生动课程。
艺术节的重头戏——“火车快跑”即将开始,每个班级需要十人组成“火车”,后面的同学扶着前面同学的肩膀同步前进。就在比赛前三天,旭在练习时不慎摔倒,右手腕严重扭伤,缠上了厚厚的绷带。
“我退出吧,不能拖累大家。”旭低着头,声音里满是愧疚。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
“不行!”班长第一个站出来,“我们是一个整体,少了谁都不完整。”
然而,真正的转机来自体育委员的创新方案:“旭,你站在火车头后面第二个位置,用左手扶住前面同学的肩膀。后面的同学用双手轻轻扶住你的腰,这样既能保持平衡,又不会碰到你的伤处。”
这个方案让旭的眼睛重新亮了起来。更令人感动的是,为了适应旭的特殊情况,全班同学主动加练。放学后的操场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十个人的“小火车”在夕阳下缓慢前行,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每当旭因为失去平衡而踉跄时,前后的同学总会及时稳住他。
“慢一点没关系,”体育委员总是这样说,“我们要的是整列火车的完整。”
艺术节当天,当我们的“火车”驶上跑道时,观众席上传来窃窃私语:“那个人手受伤了还能比赛?”发令枪响,我们的火车确实不是最快的,但一定是最特别的。旭咬紧牙关,左手死死抓住前面同学的肩膀,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在他身后,同学们默契地保持着相同的步频,像保护最珍贵的瓷器般护着他。
在距离终点还有二十米时,意外发生了。旭的左脚绊了一下,整列火车眼看就要失去平衡。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前后的同学不约而同地放缓脚步,稳稳地托住了他。我们没有摔倒,而是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冲过了终点。
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当我们十个人互相搀扶着站在终点线上时,全场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旭的眼眶红了,他举起缠着绷带的右手,向全场、也向我们深深鞠了一躬。
赛后,班主任在总结时说:“今天,我们可能失去了一个奖杯,但我们赢得了更宝贵的东西。旭用他的坚持教会我们,真正的‘和’,不是要求每个人都一模一样,而是让不同的个体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为集体发光发热。”
旭擦了擦眼角,哽咽着说:“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是你们让我明白,受伤的手不会让我远离集体,反而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团结。”
这场艺术节上的“火车快跑”,就这样成了我们青春记忆中最闪亮的一页。它让我们这群十四五岁的少年,在奔跑中领悟了“和而不同”的真谛——那不是消除差异的整齐划一,而是在理解与包容中,让每个独特的个体都能绽放光彩。
如今,每当看见旭用还不灵便的右手认真地擦黑板,或是看见同学们自然地接过他手中的重物,我都会想起艺术节上的那列“小火车”。它或许行驶得不快,但每一步都踏在“和”的节拍上,驶向一个更加温暖的未来。
和光同尘,与子同行。在这段名为青春的路上,我们因理解而相知,因包容而同行,共同书写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和”之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