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读书会分享《实践篇》的第四、五章,关于积极倾听,第四章更多的是在说我们在践行P.E.T.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另有企图的倾听、处在问题区的倾听,过度的倾听;第五章主要是讲真正做到积极倾听后的一些变化以及意义所在。
一、积极倾听无效的原因
我最近一直困在女儿不去幼儿园的坑里,我试图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使用积极倾听,可是,在每一个慌乱的早晨,我的积极倾听显得那么的脆弱,那么的无力,以至于老公挑衅我说,你在用你的P.E.T.呀?
我知道被倾听的感觉是怎样的,我深感被理解,被看见,被尊重,被支持,可是,我有很大的疑问,为什么在孩子不去幼儿园的问题中,当我用的时候我却没有任何正向的反馈。
直到我再次看到书中的话说,许多父母在了解了P.E.T.理论后有个认识误区,认为既然已经学了积极倾听,那么只要孩子处在问题区,父母就应当准备好去倾听。经历过几次自己不在状态还仍旧去倾听后,才会对积极倾听持较为客观的态度,且很快接受一个事实:除非有意愿去听,否则就无法做到积极倾听。
我才意识到,我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孩子一有情绪,我都好想去倾听她,帮助她,让她不再有那么大的情绪,可是我忽略了一个问题,面对她的哼唧,不穿衣服,我也起了情绪,我是不接纳的,我的状态不对,但我的注意力都在孩子的情绪上,我却没有意识到我不在状态,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忘记了自己。
倾听是以接纳为前提的,积极倾听意味着首先自己要真诚地接纳孩子---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所看到的的世界。如果一名家长在使用积极倾听但又未真实地接纳孩子,这说明她尚未掌握P.E.T.的基础理论。
如果父母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这些行为就处于行为窗口的下方,这些行为让家长不能接受,这时使用积极倾听实属不妥。
现在看来,当我有情绪的时候,当我不在状态的时候,我的那些情绪,分散了我倾听孩子的注意力,积极倾听肯定是不OK的。还有在我倾听的过程中,我是带有预设的,我有目的在里面,我想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去幼儿园,有没有什么卡点,有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还有就是我有种期待,我倾听你了,你好了吧,可以去上学了吧?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所以我的倾听并没有起作用。
这一章让我明白了,我的倾听不起作用的原因所在,老师说,当不起作用的时候,就要看两点:一是,我们的内在态度是怎样的;二是,问题归属。
倾听传递的是接纳、真诚和同理心,这是倾听的内在态度。当我们不接纳的时候,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当我们另有企图的时候,使用倾听着实不妥。
二、积极倾听运用不好就是绊脚石
积极倾听并不是让孩子开口的最好的办法,有时,一些简单的问句(门把手)更容易开启对话的大门。
老师分享的一个经历是,有一次找朋友倾听,当自己还没讲完的时候,也就是对方还没有听明白老师要讲的事情的时候,就开始了积极倾听,顿时,老师头就很晕,讲不下去了,倾听就没法进行下去了,此时的倾听,就成了绊脚石。
在做倾听的时候,建议最开始的时候,可以先用基本倾听,通过沉默或者确认性反应然让对方充分表达后,再去积极倾听,确认自己听到的,这样就不会将倾听变成一种绊脚石。
真正的绊脚石会让孩子的表达卡在浅层问题上。孩子很少会在谈话一开始说出真正困扰自己的问题,当孩子有情绪,我们抛出绊脚石的时候,往往会卡在表面问题上,没办法挖掘出核心问题,比如小伙伴分享的,孩子说,妈妈,你不爱我。这是一个表面问题,妈妈因为这句话生发了情绪,很生气的说,谁让你自己怎样怎样。然而孩子说这句话的下面可能还有其他深层的原因。
三、技巧与内在同在
书中说到,技巧本身不过是沟通的发动机,真正要让对方感受到的是真实的感情与态度。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技巧与内在相辅相成,老师举例说,在古代武林高手,不仅仅是外在的招式,而且还有很深的内在功力,如果只有招式,没有内在功力,那就成了花拳绣腿;如果只有内在功力,没有招式,也会有很强的那种能量,只是好像缺一个通道释放出去。
当我们内外一致的表达传递接纳的时候,孩子才会感受到真正的被允许,孩子就会自发的思考如何发生改变,如何调整自己,这是一个悖论,但确是事实。
使用积极倾听来帮助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问题,除了技巧的使用更多地是要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接纳。
四、P.E.T.的本质回归自己
小伙伴分享说,学P.E.T.之前总是往外求,往外找;学了P.E.T.之后,开始往内看,去跟自己链接,看看自己有哪些情绪,哪些念头,哪些需求。
老师说,表达更重要的就是内在一致、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不真实的能量,会被感知到,比如我们说的不真实的话,就会被孩子识破;比如明明不开心,还要假装开心,这些拧巴都会被感知到,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有一个空间来给到自己,去感受自己的感受。
就好像小伙伴分享的,有的时候,可不想收拾家务了,不想去做,可是又要逼着自己去做,不去做就放任家里就乱糟糟的吗,做起家务来就很不情愿,很拧巴,然后察觉到可能自己有一个价值观是说,女人就得收拾家务,不能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
就好像我在女儿上幼儿园的问题上,我很顾及老公的观念,我的底层价值观是我害怕权威,我要服从权威,在那些严肃的坚定的大声说话的人那里,我就会害怕而顺从他人,从而把自己忘了,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观念通通压着不去表达,然后事后只剩下某种委屈的情绪卡着,然后并被忽略着继续生活。
倾听前、面质前、发脾气前,给自己留一个空间,问下自己,此刻我是怎样的状态,我想怎样,我愿意怎么样,和自己链接,感受自己的感受。
倾听前问自己,我现在可以吗,OK吗?如果不OK,请给到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暂停下,去照顾下自己。
可以和小伙伴去倾听,找到自己的卡点,倾诉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有情绪的原因,甚至是找到我们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
当我们自己被照顾到了,孩子和家人才能被我更好的照顾到,因为我们自己稳下来了。
五、倾听孩子的底层颜色
倾听孩子的底层颜色就是信任孩子。信任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信任孩子在没有你的指导和建议的情况下能自己解决问题,信任孩子的问题不解决也是可以的,信任孩子有能力面对她遇到的问题。
可是我们往往会紧紧抓住问题,握着的手一直不肯松开,总想要替孩子解决问题,我们去主导孩子遇到的事情,而不是让孩子去主导解决问题。
当然作为父母还有一些顾虑,就好像说,我紧紧握着手,你逃不出我的手心我才放心,当然也会有另一种感觉说,如果我们松开手,就好像是我们作为父母的不负责任,如果纵容孩子,孩子长大了以后有什么问题,我能对得起她的未来吗。
我们需要去做的就是学着去信任孩子,从紧紧地抓住问题不放,到慢慢将手松一点缝隙,在到将手完全松开。
就像书中说的,除非你愿意给孩子们机会来解决问题,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他们的能力。
当我们积极倾听的技巧和内在状态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们对于孩子的信任也会越来越好。
六、成功来自不断练习
没有不断的练习,父母们不可能娴熟地使用积极倾听,可以和配偶、朋友、孩子们一起练习。辰安老师分享,自己被倾听的时间大概300小时还要多,远远多于自己倾听他人的时间。
我们需要被大量的倾听,有效的倾诉者,不是说完等着听对方给出的答案,而是我是问题的主人,我为自己负责,通过不断的说,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
当自己被倾听,就会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更多,看见自己更多,对自己的接纳也越来越宽,越容易接纳自己。
当我们去倾听他人时,就会了解对方更多,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想法、观念、喜好,对他人的接纳也越来越多。
当我们处在无问题区的时候,多去表达自己的喜好、想法、观点时,别人了解自己更多,对自己的接纳也就越来越多。
简单来说,就是,倾诉自己,自己了解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表达自己,他人了解自己,他人接纳自己;倾听他人,了解他人,接纳他人。
记得之前书中说过,接纳是一个过程,就在你我倾听与表达之中,接纳越来越来越好。
最后特别想引用小伙伴说的一些观点,学习经典,学习P.E.T.就是一个自醒的过程,需要时间的历练和沉淀,因为我们旧有的模式需要被新的模式替换掉。当我们学习的内容一上手就很简单时,也许它不是本质上的有效,正因为P.E.T.是本质上的,所以需要我们慢慢去学习,吃透,去悟。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