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首先介绍了负面情绪,引发负面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对事情的解释方式。
然后是理性情绪疗法,就是用理性的思维和自己的非理性情绪辩论。一种是实证式辩驳,有什么反面的证据?另一种是逻辑式辩驳,是不是过度推理了?第三种是实用式辩驳,这样想有什么用?
最后是三个错误的思维倾向,1.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个所谓的事实真相,一个正确的认识;2.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事实真相,而很少去容纳其他的可能性;3.我也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非理性的,但是很爽很带劲,所以就是要这样想。
思维的张力
开篇陈海贤老师把思维做了一个比喻。如果把思维比作一条河流,要流动起来。
首先需要有落差,没有落差,河水就会停止;其次要有河道,没有河道,河水就会失去方向;第三要有源头活水,没有源头活水,河水就会枯竭。
人的思维也是这样,张力就是目标,河道就是行动的方法,源头活水就是与现实接触。
目标是需要有张力的,所谓张力,就是需要不断的为这个目标去付出行动。持续的张力意味着你是否能产生改变。
人需要有目标,目标就不会有行动的动力,如果没有方法,目标就会制造焦虑;而如果没有跟现实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僵固的规则,不会有什么发展。
那么怎么产生持续改变的张力呢?
说一下自己的困境吧,最初开始,我是销售工作,末位淘汰制。因为自己能力不突出,业绩不优秀,总是处于被淘汰的边缘。
我的应对方式就是换一家公司,然后又遇到这种状况,然后再换一家公司,再遇到这种状况。再重复着轮回,在轮回中,不断的品尝同一种痛苦。
如果不是自己意识到这一点,可能就会在这种被迫的,强迫症中,这样不断痛苦和沉沦。
最初我的想法就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需要改变,就学习一个技能,掌握一种方法,用这种方式找工作,发现还是一样。一样末位淘汰制,一样在边缘不断徘徊。
我为什么身处这个循环中呢?
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不想让自己这样被迫重复,所以就去学技能,发现学完之后,还是这样。是因为我动力不足吗?没有目标的张力?
尝试从这个角度,开始解释过程,陈海贤老师很喜欢的一本书《最小阻力之路》作者罗伯特 弗里茨,原本是个作曲家,后来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开发了创造力课程。
在这本书里,他区分了两种产生张力的结构: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果。他说:
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
创造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一个画家想画一幅画,作曲家想做一个曲子。他有一个确切的东西,想要把它做出来,这就是创造的结构,就比如我想写一篇文章。
反之,如果你不用创造的结构,而是用解决问题的结构,那么就会陷入前文我身处的那种困境。
目标是“不要强迫重复了”,但动力却不是来自于我的目标,也就是前面没有画一幅画,写一篇文章,这样确切的东西。动力来自于问题带来的焦虑。
会努力一有效果,焦虑就会缓解,焦虑带来的动力就会消失,继续焦虑,然后等动力再重新聚集。
当出现这种情况后,我会谴责自己说:你怎么这么挫,怎么这么不努力,这点小事做不好。
这样在强化动力时,也强化了问题本身,为了保留这种动力,不敢让问题好转,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悲观。
武志红老师关于思维,有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
想象你有一把锋利的刀子,你非常善于使用它切苹果,这件事你做得太漂亮了,那么,当苹果切好后,你舍得放下这把刀子吗?
刀子就是思维,苹果就是痛苦。人的思维会无意识地追求,某种重复的痛苦。
为什么创造性思维会产生足够的张力?
《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答案。他说,是因为爱。
那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有改变的可能吗?契机在哪里?
大概是我的写作吧。这是我的作品,是我创造出来的,我对它负全部责任。我很爱它,其中有我关心,都有我想说的。
我爱我的作品,就有了足够的张力,把它从一个脑海里的想法变成了现实。爱它,就希望它诞生。
从大的方面,也可以把人生看作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我们把心理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陈海贤
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解决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动力,你真正热爱的目标才是动力的来源。
那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都会面对两个事情:一个是我想要完成的作品,另一个是我面对的现实。
创造的思维并不是让我们忽略现实,只有正视现实,才能实现自己想要创造的东西。相反,创造性思维会让我们有一种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现实。——陈海贤
创造创造性思维的人,会先想我要什么,然后去创造外部条件;而解决问题思维的人,会先想限制是什么,接下来就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放弃,生活中常见那些喜欢泼冷水的人。
大部分人都是,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想要的东西来思考现实。当他们这样想时,自然就无法突破现实的限制,也就没有了持续的张力了。——陈海贤。
创造性思维的人是,先看想要的,然后创造现实去符合想要的条件;而解决问题思维的人,会把问题看得无比大,思考现实中的阻力,就直接放弃了。
就像我现在,面临一个重要选择,是维持原样,在这种末位淘汰中挣扎;还是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钱、资源、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不同类型的人;或者其他。
我发现第二个让我心动,虽然每天都是一样的,没有意义,没有价值,重复的劳动。但后者让我更开心。
陈海贤老师的总结
我们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把我们心理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