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儿”里的得失--明朝

        能看得进去的历史书籍里,最喜欢的就是《明朝那些事儿》,所谓开卷有益,第一步是让人开卷,就像很多所谓的战略规划,第一步是先让人听得懂,或者说的让人知道开门第一步迈哪只脚,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后面都无从谈起。当时对这本书就是这种感觉。

        钱穆老师虽然条例清晰,却未能达到幽默诙谐寓教于乐,但分析的确实丝丝入理。明朝达到了皇帝专治的最高水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必然,即使胡惟庸不出问题。朱元璋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也注定让他很难相信别人,建国后得善终的功臣有几个?貌似就一个汤和吧。而且还有些死的不清白。试想下当父母兄弟死去,却没有人愿意设施一口棺材,没有地方去埋葬,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经历如此的极悲大苦,可见会在他心里留下多少的伤疤,后来也就只有马皇后一人可以影响他的决定。他这一生可谓劳心劳力,为民分忧,但我想如果穿越,谁也不愿意穿越到明太祖的时代当官,稍有不慎就扒皮裹草。后来的两任皇帝也算有朱元璋的罡气,依然能勤恳治国,继续专政,但再后来温室成长的子孙即位后,就难得如此了。所以中央集权也就一步步瓦解,但这种非体制变革,而是迫于政事的分权,就暴露出太多的问题,不仅不能像唐汉时三权分立,各司其职,反而出现宦官干政,内阁为先的荒唐潜规则。这也最终大致大好前景的明朝随不至于快速灭亡,但也错过了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致使在唐朝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慢慢居于人后。

   

�       曾有过一个观点,说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对世界发展最有贡献的体制,因为开创了广纳贤才的通路。但后来越走越偏,随广纳贤才了,但却把人放在一个框框里去培养,到明朝这点更明显,明的科举取士,给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套上了一条紧箍。八股取士是一种十分严酷的制度,封建统治阶级收到了加强统治的一定效果,但却给社会带来了满身疮痍,给国家民族带来了灾难。当清军入京时,城门上有人写道:"八股奉送大明江山一座!"八股取士毒深如此!但毒又何止如此,清军入关后,一个文化落后的民族征服了一个文化先进的民族,但在文化上有很大的自卑感,满人对汉文化什么都学,连朱元璋发明的八股取士他们也学。这样,对文化的限制、思想的制约更深,使八股取士的危害更甚。到清末之时龚自珍发出了"我劝天公从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豪。龚自珍也对八股取士导致史学没落深恶痛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至于其他制度,兵役,税收,隐隐能发现一个影子,就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还是非常能体恤民情的,养兵不饶民,自给自足,但300多年后,没有战力的士兵已经不足以抵抗外来侵略了,因为已经过足的太平日子,甚至刀剑入库马放南山了。而现在到处挑事的美国,是不是就是在避免这个问题那?而中国从约战以后是不是就没有再问过血腥气。。。。。,西方列强的野心可见一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明朝是中国王朝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既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热血誓言,也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果敢和...
    冷眼观史阅读 2,998评论 11 57
  • 明朝是中国王朝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既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热血誓言,也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果敢和...
    冷眼观史阅读 4,538评论 5 32
  • 【感悟】 1、上帝给我们造了永动机 2、不要以为你是“可以却不一定要” 例如:每天早起,其实是想要确不能够!财富自...
    i期待阅读 153评论 0 0
  • 推倒一座倾斜的楼房 去路上 策划一场预谋已久的私奔 206块骨头都在说:哈,好不快活 在路上幻想 血液自身体汩汩流...
    萧梓阅读 220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