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讨好型人格就是太想讨好别人,总是围着别人转。这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只是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看到不少这样的“老好人”、“乖孩子”……
他们无论是普通的人际交往,还是在亲密关系中,总是尽量避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不高兴。
如果让他们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举出的例子大致都是,认为自己过于注意别人的反应,迎合别人的期待,在很多时候没有原则和底线。
当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时候,明明自己已经很不愉快了,但还是默默地忍住不会表达出来。
在他们的世界里,仿佛真实的活着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我认为讨好型人格的人他们不是讨厌自己,而是没有自己。
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讨好者会这样说,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每时每刻都捕捉别人的感受,然后自动迎合对方的想法,讨其高兴,以求对方给自己一个认可。
他们拼命地附和着别人的生命价值,别人想法和喜好,讨人喜欢的需求被前所未有地放大的同时,真实自我被掩盖了,也就是自己的生命,逐渐淹没在没有自我的空洞感中。
但当你真的想去成为你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时,你又会发现这其实很难做到。为什么呢?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你还没有一个内聚性自我。
内聚性自我的英文是cohesive self,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的一个术语,也被翻译成核心自我。
所谓内聚性自我,就是你的自我像是有一种向心力似的,因此你的心灵素材,以一种真实状态向内聚集在一起。这个内核就是你充分地展开了你的攻击性,真实地活着,由此形成了一个坚定的内核。
在内聚性自我没有形成之前,你经受不起情绪的惊涛骇浪,经常是一点儿情绪就把你打碎了,这叫自体瓦解感,其实就是自我死亡的感觉。但是,当你形成内聚性自我之后,情绪的惊涛骇浪会穿越你的身体、穿越你的自我、穿越你的头脑,你能够觉知到这一切,接受这些信息,同时有一个自我稳稳地站在那,你能消化处理这一切,所以我们称之为内聚性自我。
内聚性自我,需要建立在一种感觉之上,“我基本上是好的”。这一点特别重要。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能够聆听到你的信息,你向他传递很糟糕的感觉,他能收得住,又给你传回去一个很好的信息。这个叫去毒化。
咨询师对来访者、老师对学生、好的恋人之间,都应该有这样的功能,这是内聚性自我具备的功能。
当你有一个非常真实的内聚性自我的时候,你就会变得既稳定又灵活。当然,你也不需要去讨好任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