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价》
书中讲到: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如果减少10%的例行奖金,大部分人觉得没有直接触及自身应该拥有的利益,所以会持理解态度,不会有多大意见;但如果是减薪10%,人们就觉得侵犯到了自己能触碰到的利益,就会觉得有所不妥。
两种情况下,公司员工所能得到的薪水其实都是有所降低,但大家对后者的接受度明显高于前者,人们称这种情况为“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尽管得失的期望值相同,但人们会因为提问的方式呈现出获利面或损失面,而做出不同的决定。因为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条件反射,所以大家都会倾向于听起来损失比较小的那个选择。
很多商家正是利用框架效应改变表述方式,让商品看起来更值得购买。
比如,含5%脂肪的酸奶和含95%的无脂肪酸奶,虽然是同一个商品的不同说法,但是人们往往会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