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一百零三)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百零三、2018.4.18)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是第四段说无我义,指佛来到这个世界,为我们说无我的道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见,就是有很坚定的思想。假设有人说:佛主张一切众生都是有我,说一切众生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是人解我所说义吗?「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不,世尊!他不明白这个道理。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佛是说众生执着有我,而不是佛主张有我;所以,佛说众生有我见,那就「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意思就是没有我、人、众生、寿者这种执着的。「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假名为我而已,不是真实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合起来假名为我;不是真实有我的体性,一切法都是无我的!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二大科付嘱未成熟菩萨善根,分三科:第一科,劝发菩提心。第二科,赞叹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无量功德这件事;这一科里分两科:一圆证法身功德,二示现化身事业。现在是第三科,劝发奉持,就是劝善根没成熟的这个人,要发心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修行法门。这里分两科:第一科,应如是知见信解,劝发菩提心的人,应该作如是观。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佛招呼须菩提!发无上菩提心的这个人,他心里有崇高的意愿:愿得无上菩提!应该怎么样用功修行呢?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前面说无我,现在于一切法也应该这样观察;就是于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凡夫法、圣人法乃至佛法,一切法都应该观察它是自性空,无有少法可得,令心无所住。
  知、见有什么不同呢?「知」是指在奢摩他里知,也就是先要修奢摩他,在奢摩他里,如是知──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见」是在毘钵舍那里要这样见──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如是信解」:就是得到四禅八定的时候,在禅定里如是知、如是见,信解了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生法相」:能如是知不生法相,如是见不生法相,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在毕竟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
  知、见、信解,是修行的位次。修戒定慧,戒是基础,修定慧分为二个阶段:一、定慧别修:先修定再修慧,如是知、如是见是属于定慧别修。二、止观双运:毘钵舍那修成功后,定慧合修,如是信解是属于止观双运。当修止成功后,不只是欲界定、未到地定,可能有色界定,在定中,毘钵舍那也一并修成功,定慧均修时,一念相应得无生法忍,在无生法忍中继续修行,就称为信解,那是指证悟诸法毕竟空的信解,与「知、见」时不同;知、见时还是凡位,到了圣位还是信解人无我、法无我,信解一切法相都是不生不灭,毕竟空,无我无我所。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这里加以解释什么叫做法相呢?「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凡因缘所生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所以叫做非法相。「是名法相」:因缘有即是假名有,毕竟空和假名有是不相妨碍,还有缘起法的存在。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