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题为《常驻诗人》。
其实,刚开始翻篇阅读,我并不能十分理解这个标题。什么是常驻诗人?我心里犯嘀咕。
文章开头,纳塔莉说,自己在某小学里当常驻诗人。负责教那些学业不佳的孩子。同时,纳塔莉介绍说,这所小学办学的理念是:让那些学业不佳的孩子,可以从艺术领域取得成绩,因此获得信心。
因此,纳塔莉面对的学生,是在传统学校里,传统课堂上因学习不好,不被重视的学生,或者被老师被学校认为是“差生”、“调皮生”的孩子们。
这样在传统学业里,可能适应不良的孩子,纳塔莉是如何用诗对他们教学的呢?
(一)第一个故事:诗歌,让一个麻烦精变成班级诗人
有一天,一位学生念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我记得有一天天气很冷
我阿姨走了出去
对着一棵棵树又是吻又是抱
纳塔莉听后,很是喜欢。她心想啊,这位学生肯定是一位优等生。但另一位老师却说,她是班上表现最差的学生,她是个麻烦精。
纳塔莉摇摇头,说:“她是一个很棒的诗人。”
当其他老师都在背后议论和质疑纳塔莉的说法时,唯有纳塔莉相信“她是一个很棒的诗人”。
这位学生在往后的短短几个月里,不停地写诗,她居然从麻烦精,变成了班级诗人。
(二)第二个故事:为诗歌打架的学生
两个学生打架了。
班级老师赶紧把纳塔莉找来。这位老师向纳塔莉说明这场打架的前因后果。
这场架的起因:一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说,你不是诗人。这时,另一个学生不服气地说,纳塔莉说过“每个人只要想成为诗人,就是诗人”。
为此,两个学生,大大出手。
纳塔莉邀请那个为诗歌而打架的学生读诗。
鸡和车
不肯走
合起来是芝加哥 ﹙₁﹚
闻起来很香
﹙₁﹚:英文是Chicago,这里是chicken和car两个词缩写后和go拼在一起。
这首短诗,用中文翻译看,似乎“鸡”、“车”和“芝加哥”三者,风马牛不相及,但只要看了注释,会不会觉得这位学生把诗写得这样巧妙,是不是也觉得挺有意思的。
学生把短诗读完,纳塔莉对他竖起大拇指。
(三)我对“常驻诗人”重新理解
读了以上两个故事后,我再回到“常驻诗人”这个词的理解上。这时,我觉得“常驻诗人”,不仅指纳塔莉在这所小学是常驻诗人的身份,更深刻的是“诗人”本身就常驻在我们的生命里。
无论是老师纳塔莉,还是那几位所谓学业不佳的学生,甚至是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人,只要我们能够真实地生活在生活中,并能够了解生活。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诗人。
“每个人只要想成为诗人,就是诗人。不是吗?纳塔莉是这么说的。”
诗人并不是遥远的代号,诗人就在我们身边。有生活,就有诗歌,不是吗?!
鸡和车
不肯走
合起来是芝加哥
闻起来很香
再读它,我也特别喜欢这首短诗。
这首诗里,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加上经过作诗者的巧妙编排,确实很“香”,很有味道!
这首诗虽短,但用词很朴素,很生活化,如同他这位为诗歌打架的学生一般单纯。只需要一点认可,便可以阳光灿烂。
对于孩子,我也会在想,大人们如何才能够真正给出有力量的爱,真切地爱到孩子?
纳塔莉用她的这两则教学故事,也在教我们:爱孩子,是要尊重和信任孩子的那份天性。
(四)诗歌/写作,创作来源于生活
《常驻诗人》文末,有几段话,我觉得值得每个写作者、每个大人用心读一读。
第一段话: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我给安德森小学的孩子们展示了写作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我给他们展示写作与我的生活有何关系,以及写作对我来说意义何在。文学就这么鲜活起来。
观察听演讲的听众。如果演讲者言辞抽象,心不在焉,听众的思想会受到影响,会跟着游离。如果演讲者说的都是第一手细节,又对演讲材料有切身体会,那么听众就会时刻关注,瞬间进入状态。
作为作家,理解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你语焉不详,含混不清,心不在焉,你就会失去读者。我们喜欢细节,喜欢与私人相关的东西,喜欢故事。
第二段话:孩子们需要什么?
教师有活力,课堂才有活力。
教孩子们知识,让他们听懂我的讲解,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我必须放慢速度,给出具体事例,说出事实。孩子可以考验你的真实性。他们对你的理念不感兴趣。他们要的是肉,是髓,是骨。教学就是练习做到真实。
摘抄本书语句:
1、如果你能凭着那股蠢劲写作,你就已经上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