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是12.5,来到伯尔尼已经有三个月零四天了,本来没想说要做这么一个记录,但是一想到自己即将踏遍欧洲,就觉得应该把这些点点滴滴给记录下来。于是说行动便行动,从今天开始,一点点往回补充,同时也向前拓展。
今日份:伯尔尼明斯特大教堂(Muenster)
伯尔尼大教堂 (Muenster)是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大教堂始建于1421年,花费了近一个世纪才完成。19世纪末,又在教堂顶上修建了高度为100米的尖塔, 使之成为瑞士最高的教堂。这是座哥特式的大型建筑,正面有著名的《最后的审判》浮雕以及15世纪时的彩绘玻璃。教堂内有一架由5404根铜管建成的管风琴,为瑞士境内最大的管风琴;在圣诞节和音乐会期间,这架18世纪的管风琴还会奏出美妙的音乐。此外,顺沿教堂内254级台阶的螺旋式楼梯,可以来到教堂中部的瞭望台。逢每月的第一个周六,大教堂所在的广场上还会举办手工艺品市场(很可惜我没有看到哦)。
来了三次,总算是最后把教堂登顶的事儿完成了。第一次来是9.3,那时候随着小伙伴一起瞎逛整个老城区,走着走着便走到了教堂,围着转了一会发现有入口可以进去,原来我们运气好,碰到了开放时间。起初啊,对这个教堂真没什么敬畏感,纯粹欣赏建筑的精致和浮雕的美丽,还一边研究这是采用什么样的手法,每个浮雕之间有什么不同。著名的教堂总是不乏游客,我们进去看了看,发现有好几对游客也在里面一边看一边窃窃私语;我们几个没有交谈,只是静静的看着,拿着手机和相机拍照。当时啊,感叹自己真是没什么欣赏西方艺术的细胞,明明是高耸的宏伟的建筑,还带着强烈的宗教气息,但是心里那股敬畏感就是出不来。
教堂一进门,旁边的偏厅有一个souvenir售卖处,老奶奶人好又慈祥,我估计是那种退休的老人家,怕闲在家里发霉想出来二次就业的。售卖处有着明信片,贺卡,相关的教堂书记和各种纪念徽章,我们都挑了明信片打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嗨,觉得人出门在外也是不容易啊,常常惦记着国内的人,买个东西都想着家里的人,有人的地方才有乡愁,有人的地方才有牵挂啊,虽然由于通讯技术发达,我并不是特别想家,但是却能够深深感受到国内的家人朋友对于我的牵挂,想来这份同样的来自他乡的牵挂,也是值得的吧
买完了纪念品,我们便出来了,至此,第一次拜访完成,糊里糊涂,没心没肺。
第二次,是上个星期,想着,自己第一次来还没有登上大教堂的顶端俯瞰全景呢,于是,怀着打卡一般的心情第二次来了教堂,结果。。。杀千刀的才四点半教堂就已经关门了。。。果然发现我还是高估了瑞士人的工作时长,天气阴暗,寒风瑟瑟,路上行人寥寥,踏着寂静,我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却发现,自己又一次来了伯尔尼老城,相比起第一次参观时候的走马观花,这一次,在只有自己的时候,终于感受到了这里的古老的美好,仿佛时光都停止了的美好,突然有点羡慕能住在老城区里面的人们啊。沧桑感,历史感却不会让人觉得凋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人也会变的更加美好吧。这时觉得,自己也并不是毫无收获。
第三次,就是今天啦,三点多就到了教堂,幸好教堂是开着的,付了5法郎直接登了顶,果然是旋转阶梯,要是身体素质不太好的,估计就得晕了,俯瞰整个伯尔尼美景,美不胜收。近处,是弯弯排列的一栋栋建筑,虽然是弯的,但是街道的排列出奇的整齐,看得出来这里的城市规划相当的好,清一色的红色砖瓦,偶尔一抹一枝独秀的钟楼塔楼作为点缀;视线再往前,就是半环绕伯尔尼老城的阿顿河了,夏秋的时候河水淙淙,泛着碧绿色的真正的清澈的光芒,而到了冬天,人家就结冰了,像是枯萎的老树枝,干巴巴的河床,稍微有点影响美感;远处,是闻名遐迩的因特拉肯山区,那山就像是排成了一支队伍横亘在你眼前,白雪皑皑,身后的云层像水墨画似的层层晕开,嗨,怎是一个美字了得。
下来之后又去了一趟纪念品售卖点和做礼拜的主教堂,看到了一本关于教堂修建过程的书,从0到1,从无到有。此时再去看看教堂,与第一次参观不一样的是,心里有了敬畏之情,不是对宗教的敬畏,不是对西方文化的敬畏,而是对人类文明结晶,对于人们团队协作打造一件精神支柱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