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王思聪最近犯了个错误,很多网友要求王思聪道歉。
这个“娱乐圈纪检委”逼得没办法,最后删微博,以求安宁。
说起来,人王思聪也没犯下什么不得了的大事。
不过说了句话。
经过是这样的。
作家花千芳在微博上说,英语是一件废物技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要翻译团队就行了,没有必要全民学英语。
舆论自由的年代,王纪委跳出来说了句话:9012年了还有没出过国的傻屌?
于是,很多人,看不下去了。
他们俩,谁的话,都让人不舒服。
为什么呢?
因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问题,以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别人。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很常见。
比如,有个经济学家说:如果你现在买不起房子,那你就要多买两套。
比如,2017年茂县山体滑坡,100余人被掩埋,新闻下面有人评论: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为什么他们不搬出大山去大城市生活?
比如,在工资征税的起点上,某位专家居然大言不惭地说:过高的税收起征点将剥夺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
比如,穷人没饭吃,都快饿死了,晋惠帝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类似的例子,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数不数胜。
看到这些,无数人的心里,都像有无数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也许有人说,这都是别人的事情,给我们,跟我们的孩子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
举个例子吧,我家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未宝跟奶奶闹了场不愉快。
当时,未宝在卫生间洗澡,奶奶进去拿东西。
未宝很生气,他认为奶奶没有敲门,没有经过他允许就进去了,是对他的不尊重。
而奶奶认为,多大点屁孩,多大点事啊,于是没当一回事地,继续开着门拿东西,并且不轻不重地说了几句。
于是未宝气哭了,推奶奶出去了。
出来后,我安慰了未宝,让未宝先向奶奶道歉。
然后向奶奶解释了原由:我教过未宝,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爸爸以外的别人看到或碰到自己的身体。
未宝的奶奶明白了原由后,也向未宝道歉。
这事原本已经可以到此结束。
但未宝的奶奶道完歉后,开始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多大点事啊,一个男孩子动不动就哭,连你妹妹都不会哭,你要有点出息......”
这下好了,本来已经平静下来的未宝,饭也不吃了,边哭边吐,说:“以后再也不想见到奶奶了。”
我止住奶奶,把未宝带到房间,抱着他,安抚了很久,未宝在哭了很久后睡着了。
未宝睡着后,我走出来,仍然听到奶奶在那里说:“我又没说什么了不得的,这孩子的心眼太小了,说几句就成这样了......”
未宝的奶奶,始终没明白未宝怎么就生气了,压根就与她无关。
其实,她跟王思聪一样,都是带着居高临下,去评判别人。
第一次评价,觉得开个门,多大点事啊。
第二次评价,男儿有泪不轻弹。
第三次评价,这孩子心眼太小了。
一次又一次,出口轻而易举,伤人却不自知。
而类似这样的语句,我们也听得不少,或是说得不少。
*我早就跟你说过这样不行。
*照你现在的速度,永远也做不完。
*反正你总是那么粗心的,这个问题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
*孩子,你真是太可怜了!
*你还小,太嫩了点。
*你就应该按我说的……
都是伤感情的话。
而真正能跟孩子建立连接的句式是怎样的呢?
回到上面,假如奶奶说:
未宝,我感到不舒服,是因为刚刚你很粗鲁地把我推了出来,让我觉得你是不喜欢我的,我希望我们相处得很愉快,我希望未宝是一个有什事情,可以直接告诉奶奶的孩子,你看可以吗?
那么,未宝还会说出“我以后再也不想见到你”这样相互伤害的话吗?
我们说出来的话,可以是一束光,也可以是一把刀。
而在我们的家庭日常中,用我感到......因为......我希望......的句式,替换成“你是......的句式。
用分享自己的感受,代替评判别人的行为,这是尊重。
既尊重了自己,又尊重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