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帝王将相也好,贩夫走卒也罢,都免不了雨打风吹去,散落成史书上的点点星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王朝更替,岁月变迁,但上下五千年,文脉未曾断!
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中国人都不信神。倘若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便会明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从来不是神,而是人。面对困难时,中国人想到的不是跪下祈祷,而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禹治水的传说我们耳熟能详,那时候黄河泛滥,民不聊生。禹身为人主,三过家门而不入,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定黄河之患。以人类之躯,比肩神明。此外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无不说明了这种以人为本,人定胜天的信仰才是中华民族能流传千年的文化精髓。溯流而上,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初的提出者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先贤,他叫孔丘。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公元前551年,鲁国昌平乡陬邑,一声婴儿的啼哭声划破了静谧的长夜,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先师诞生了。
孔子刚生下来,头顶四周向中间凹陷,像城外的尼丘山,遂得名孔丘。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宋国国君的后代,后流亡至鲁国,娶了颜氏最小的女儿颜徵在,史书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圣人的出生总免不了天降祥瑞,相传颜徵在与叔梁纥结合之后不久,便怀有身孕,于是便去尼丘山祈祷,期望早生贵子。是时,有麒麟悬于空,口衔玉帛,缓缓而下,落玉帛于叔梁纥,飘然而去。叔梁纥手捧玉帛定睛一看,上书:“奎星下凡,振兴于周。”奎者,北斗第一星,主文运。故事的真假暂不去论,只谈孔子的一生,足以当得起“奎星下凡”四字。
时逢乱世,周王朝式微,诸侯国崛起,国家间纷争不断,可谓大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天下乱而圣人出。孔子有感于世道礼乐崩坏,有志恢复周礼,劝诸侯王止戈以复民生。可想而知,在那个时代,诸侯争霸,人人交相利,这种建立大同社会的政治主张难以得到认同,一直到400年后,他的学说才被大儒董仲舒献于汉武帝,也就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风采。而在当时,他的学说被当权者弃之如敝履,即便在当时保存周礼最多的鲁国依然得不到重用。公元531年,孔子被鲁昭公封为乘田,主管畜牧之事。失望之余,孔子萌生了创办私学的念头。
在当时,教育是只有士大夫等贵族阶层才能享受到的,而孔子讲学,摒弃了门户之见。一斤猪肉,两旦粟米便可行拜师之礼,使得当时许多贫寒家庭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其中便有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门一开,天下寒士俱欢颜!
春秋时期,君子二字形容的是有很高身份地位的人,而孔子以一己之力,让君子的标准不再以出身地位决定,而是以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来评价是否为君子,想成为君子,便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克己复礼,仁爱世人。如此,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民心可用,世道自然变好。如此功德,可称至圣矣。孔子一生主张以礼仪教化世人,导人向善,而不愿以刑罚威慑百姓。经济方面,则主张重义轻利,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实行教化。
世道污浊,人心向下,有人不愿沾染泥泞,失望而去,隐于山野。也有人随波逐流,为虎作伥,大呼“世道如此,非我之罪!”而孔子,对世道始终抱有一份善意,既不愿同流合污,也不肯就此离去,而是登高而呼,知其不可而为之。然而,他终其一生也没能看到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春秋无义战,往事多蹉跎。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知道,那时起,曾有一盏明灯升起,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鸡鸣啼啼,风雨如晦
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给鲁国80名美女,国君季桓子从此不理朝政,沉迷女乐,这令孔子非常失望,决定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这一走,便是十四年。而这一年,孔子55岁。
次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卫国,得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牝鸡司晨即使在春秋时期也不多见,况且南子还是卫国有名的美女。据史书记载,南子对孔子十分尊敬,“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缪然。”见了南子,弟子中脾气最大的子路不高兴了,于是那一年已经56岁的孔子羞红了脸,跳起脚否认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可见,哪怕是圣人,在美丽的女子面前,也变成了少年。谁也没有想到,这件趣事也成了游历诸国中唯一的一抹亮色,此后便只有一路的颠沛流离。
孔子在去陈国的路上,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好不容易逃离匡地,到了蒲地,赶上卫国公叔氏叛乱,再次被围,千辛万苦逃脱后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只因没有去处,无家可归。
鲁哀公二年,59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长途跋涉,等待他的却是半道围困,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粮食也已吃完,绝粮七日,以树皮为生。最后,弟子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接孔子,终得救。后来在郑国都城与弟子走散,无奈在东门等候弟子回寻,路人见之,纷纷嘲笑,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鲁哀公十一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求与齐战,胜之。季康子大悦,问冉求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求回答说从孔子处学来,季康子于是派人以岁币迎孔子归鲁,至此。十四年周游列国生涯就此结束。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回到鲁国后,孔子有心从政,但因季康子欲加重田赋,孔子反对,便对他敬而不用。于是,晚年的孔子便在家整理文献,删诗书,定乱乐,修六经。这一年,孔子已近古稀,然而命运并未怜悯这个一生坎坷的失意之人。
鲁哀公十二年冬,鲁国下了场大雪,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次年,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去世。这一年,自称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夫子竟悲痛欲绝,身边的弟子也已不在身边,天地苍茫,只影向谁去!
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被人剁成肉酱,孔子经历这一系列打击后,已知自己时日无多。
公元前479年春,子贡来看先生,孔子柱仗于门前遥遥相望,在这人生的最后时刻,孔子遥望泰山,流下眼泪,哽咽道:
“太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这一年4月11日,孔子去世,终年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门下弟子自发为之守孝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
北山道外,有风南来。岸边杨柳随风摇摆,先师却以长眠。子贡在孔子墓前,轻轻喃呢道:太山已崩,梁柱倾之,但哲人终将不朽!
回顾孔子的一生,满是遗憾。光阴长河缓缓向前,大浪淘沙过后,后世读书人站在夫子庙前,心中仍默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果说法用来制约人性的恶,那么儒便是发扬人性的善。孔子留给世人的绝不只有一本论语,更多的是对世道人心的思考。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各种成功学甚嚣尘上,还有多少人愿意放慢脚步,停下来审视下自己的初心。有道无术,术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