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孩子的很多问题,表达的都是对父母的愤怒?

01

你好,我是专注原生家庭的赵见姐姐。

一个健康有爱的家庭,一定是有良好的亲子沟通状态, 孩子遇到各种不满情绪可以毫无顾忌地直接向父母表达出来。


相反,如果孩子有了负面情绪,又被禁止表达,那么情绪一定不会消失,而是以另外的方式表现出来,故意把考试考砸就是其中一种。



02

 

 

第一,孩子用考砸表达出对老师和亲友的不满


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孩子有意无意做错事情,故意惹得父母生气,父母因此对孩子斥责、打骂,看上去是父母攻击孩子,实际上是孩子有意促使这种结果的发展,内心深处希望看到这种结果,这样的表达方式也被称为“被动攻击”。


什么是“被动攻击”?


一方处于强势,攻击性很强;另外一方处于弱势,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感受。弱势的人在强势的人面前唯唯诺诺,表现出很乖,实则不是自己真实的意志,他们潜意识深处渴望还击,总会制造一些莫名其妙的状况。


比如:


▫️把简单的事情搞砸

▫️轻易兑现的承诺却不守信

▫️本可以做到90分的事情故意只做10分


用这样“犯错”的方式引发强势一方的愤怒,这种心理机制就是“被动攻击”,也叫“隐形攻击”。

第二,孩子故意考砸反而让他产生快感

 

有的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起早贪黑地学习,又听话又向父母承诺,说一定会考上某知名大学,找到好工作,挣很多钱,回报更多爱给父母,父母当然很开心啊。


可一到重要的考试,成绩就不行了,而孩子本人并没有为此感到难过和羞愧,反而有一丝快感。


为什么?


因为孩子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不满,爸妈天天围着他转,孩子内心厌倦极了,可他摸着自己的良心觉得:父母对我那么好,那么无私,我又不能怨恨父母,也不能当面顶嘴。


只能表面上表现出乖乖的样子,背地里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表达不良的情绪。



03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


答案是过于“听话”的孩子,他们更容易“被动攻击”。


这类孩子的父母,有的以“道德”准则要求孩子,有的是老师,自认为孩子成绩好才能给学生的父母有交代。


这样的父母有三个特点:


第一,控制欲非常强。尽善尽美安排好孩子的一切,就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减少麻烦。


第二,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孩子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自己未完成的遗憾强加给孩子。


第三,不允许孩子表达不满。他们认为孩子的首要优点就是要“乖”要“听话”。



04

 

父母的正确做法,是还给孩子一个完全独立自由的空间。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尝试和体验,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往往拥有强大的生命力,遇到的挫折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重要的这是“孩子自己做主的人生”。


曾奇峰说过这样两句最基本的心理学原则:


▫️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邀请你,和我一起超越原生家庭创伤,重塑真正的自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