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65――“古之大臣”

        阳明心学165――“古之大臣”

          (2020年8月19日8:32)

      阳明先生在《与黄宗贤》一文中写到,希望弟子们都做个“古之大臣”。什么样的才是“古之大臣”?当我读到这一段时,我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通过通读全段才逐渐明了,原来阳明先生所指的“古之大臣”就是有一颗利他之心,把天下万物看为一体,能包容万事万物。知识、谋略、才能只是一方面,关键要做到致良知。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也不一定全对,但我就是这样认为的。

      阳明先生的文章,几乎篇篇围绕致良知而写的,所有内容几乎都彰显了良知这条主线。阳明心学,就是良知之学,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几百年之后还有这么多的人热衷于学习阳明心学、传弘扬阳明心学,它的生命力所在就是致良知吧?

      良知之心也是做人的根本之心,做事先做人,人做不好,别提做事了。即使做了一两件所谓的好事,对于整个人的评价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做事先做人,这是最根本的。你再是知识渊博、智慧超群的人,你官职再高,如果人品不行,是不配“古之大臣”这个称号的,也很难让人信服、根本不可能成圣成贤的。

      因为阳明先生在这里所指的弟子大多在仕途,所以希望他们能成为“古之大臣”。当官这样,平民亦如此。如果没有良知之心,更不会有良知之举,也是让人唾弃的。具备良知之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谁都可以具备,谁都可以养成,人人皆可为尧舜。

      今天早晨,我们一家人去锻炼身体。在宿舍门口有一个起动杆。当我在右边要摁起动杆时,杆自动起来了。原来是妻子摁的左边的按钮。当我们刚出来门时,我们向值夜班的老人打了招呼。妻子对我说:“这位老人很好,每次骑车到门口时,他都很早把起动杆打开。”

      当我听了妻子说这个事情时,我对她说:“你看看,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举动,却反映了一个人的人品。说明这位老人的人品很好,他想到了方便别人。有的人,你给他说,他都可能无动于衷,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

      人间处处是道场。只要具备一颗良知之心,随时随处都有致良知的舞台。不是你有钱了,才会致良知;也不是你处于高位了,才能致良知。举手投足间就彰显了良知的有无,人一生有多少大事去做,无不是一件一件的小事罗列起来的,就是在这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中,把自己的人品、人格彰显得淋漓尽致。

      我不可能成为“古之大臣”,但我会时时培养自己的良知之心,处处彰显自己的良知行为,始终走在致良知的路上。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