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圈读到一篇心灵鸡汤文,题为:孩子,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我不喜欢这样的文章,这是为“唯分数论”做低级辩护,更是将教育过程粗暴简化……遗害不止一二。单说文章内容就漏洞百出,更不要提作者那不堪一击的价值观了。罚抄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学习态度?那个不满工资被克扣的表弟就算考上重点大学,但毕业后就注定能找到一份轻松而待遇优厚的工作?如果这样,那首都北京就不会有“大学生蚁族”。还有那个在居住于小县城的亲人面前“侃侃而谈浪漫欧陆风情”的表妹就是成功的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是不是就是说,人生的成功就等于高工资,工资越高越成功?人生更大的成功就等于出国在洋人的世界里挣美元捞英镑?这与咱们古代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什么区别?一代一代的读书人在科举道路上前仆后继,学而优则仕,史至明清,八股取仕彻底让读书人心甘情愿的奴化成皇家的官崽,这群人中的大多数,在中国近现代化道路上起过多少积极作用?如果成功就是“住有黄金屋,宿有颜如玉”,那么那个养不活家人,被儿子哀求出门讨一口饭时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算什么?那个“写妖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坐馆先生蒲松龄算什么?还有那个作画千副,只卖出一张,还得靠弟弟资助才苟且得活,最后自杀的梵高算什么?那个无钱治病而早年破相晚年失聪的贝多芬算什么?
历史已跨入互联网时代,我们还紧抱N个世纪前的读书成才观教育孩子,还怎么让他们信服?我常听同行对学生说:好好读书啊,读书改变命运。我以前也会这样说,但我现在不讲了,为啥啊?现在有的孩子他享受的是什么生活?他躺在那不动都能吃好穿暖,他为什么要改变现状,命运是什么,他根本没考虑过,更谈不上改变了。还有教师常爱说的话就是:现在好好读,用功十几年,换来的可是今后几十年的安逸啊。如果十几年的学习可管保一辈子,那又何来“活到老,学到老”,那又为何提倡终身学习。在知识更新如此迅疾的当下,学习是永葆心灵年轻的良药。而那些把三十、四十岁过成老年的人,一定是盲信了学习只是青少年的事。
写到这,肯定有人会驳斥,既然你反对读书成才观,那你就认为不读书就能成才啰。唉,人生哪里就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我倒希望是这样,那生活中的一切就简单了。我不但不反对读书,而且坚决地认为孩子一定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要带着虔诚之心去读书。这个读书不等于死磕教科书,而是能让他们明白人生目标的读书,是让他们知道怎样寻找到实现人生目标之途径的读书。如果孩子都是这样读书,那对从教者的要求之高就不是一点点啦,这与提高成绩相比,是多大的挑战啊?
小小少年,本该唾弃现实的苟且,本该满怀改天换地的勇气和激情,仰望星空,而我们传递给他们什么?也许在世俗的眼里,刻苦读书,就是为了北上广的一套房。如果这样,就不要谈创新,不要谈复兴,不要……
再来说读书这件事,说到读书,我想起很多年前读到的三毛的一篇文章,时间那么久了,标题我依然记忆犹新,《逃学为读书》,这样的题目在那些把读书等同于读教科书的人看来,是不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