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直到孩子挨打,我才有所醒悟
第一次孩子不高兴,放学路上幽幽地跟我说,同位xx打她,还有意将她的文具弄到地上踩在脚下。我说是不是你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引起争端?小朋友要和平共处,不能像在家里一样,大人都让着你。孩子将前因后果说了一遍,无非是小孩子之间争强好胜争论谁对谁错的事情,我想小孩子的争端最好不要管,打了好好了再打不是很正常的吗,大人掺和进去反而不利于孩子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事情并不像我期望的那样发展。几天后孩子回来说,不仅她同位,坐在她周围的小朋友伙同她的同位一起抢她的水彩笔,拆她的计数器,并故意满教室扔,她委屈地直哭。我还是无为之治,从“自身”找原因。渐渐地孩子不再向我“汇报”,放学时嘟着嘴闷闷不乐一路无语,一点小事儿就会大喊大叫,晚上蒙被哭泣。
直到坐在她后面四五排的一个男孩子见到我很直白地说:“她同位上课时用拳头打她的肚子!”,我才意识到事情已经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那个孩子和我只不过面熟,对于一个半陌生人他首先说的一定是孩子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情,而印象最深的事情竟然是孩子挨打;他与孩子相隔好几排,离得如此远竟然能够看的清清楚楚,xx竟然如此肆无忌惮,足以说明这种欺侮的事发生了很多次,而我的“不干预”恰恰助长了其气焰。更可怕的是,孩子听到同学善意地告知我,低着头像自己做错了事一样闷头向前走,不激动不发火也不委屈落泪,似乎已经习惯同位的暴力行为。那个时刻我突然万分痛恨我自己。
02盲目地放手,只会加深伤害
记起这几个月里,晚上米莱把自己掩藏在被里,哀怨地自言自语:“我必须自己面对,我必须自己面对......”她蜷缩在一角,暗夜笼罩着她幼小的身躯,一个六岁的小孩,必须自己面对什么?面对别人的欺凌无力反抗,面对恐惧无处可逃,面对伤痛无处求助,面对妈妈的软弱去承担她承担不起的恶意。
面对危险,人的本能反应第一是逃,第二是求助。天天要上学和同位打交道,她没法逃,只有向我求助。然而多次求助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她能够怎么办?只能默默忍受、独自承担内心痛苦;由此她也对我关闭心门,因为她需要的不是倒苦水而是实实在在的支持与帮助。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小孩子之间的争执让他们自己解决比较好,家长过多干预反而会影响孩子学习处理争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是个小社会,应该让孩子自己多多地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体验纷繁复杂的事,勇敢面对、积极思考寻找对策。然而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放手需要条件,那就是首先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在这个前提下逐步放手。为什么正规的体育训练不是先学运动技巧而是先学如何自我保护?为什么发生危险要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再去救助别人?因为这是底线,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底线就无法控制伤害的发生。同样,在没有划定伤害底线,也没有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和处世之道前,我有什么资格说放手谈体验?
03软弱的罪
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反思我的行为,让孩子面对争执,学着解决争端都没有错,然而如果困难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呢?其实很多事情已经表明事情已经超出了孩子的控制范围,为什么我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明明已经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却没有及时干预适时出手,反而想进一步拉近和对方家长的关系,幼稚地以为一团和气就不会有争端,是朋友就不会恃强凌弱。事实上哪里不是暗流涌动,你不诡计多端,不心狠手辣,就会成为别人砧板上的一块肉。真正应该反省和改变的是我自己。
弱肉强食不仅是丛林法则,也时刻流淌在人类基因里代代相传。狮子会敏锐地判断出鹿群中的弱者而张开血盆大口,秃鹫会飞临垂死者等待饱餐一顿。换言之,弱就是原罪,弱本身就会吸引掠食者。弱肉强食同样是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人同样具有瞬间在人群中找出最弱同类的本能,单位里新人往往要承担最脏最累最琐碎的工作因为他最弱,报复社会的人往往选择幼儿园小朋友下手泄愤再自杀因为幼儿几乎没有反抗能力。因此幼小的孩子要依靠父母的保护才能获得安全感,因为弱小才需要成年人的保护;从底层向上爬的人都要寻求位高权重者做靠山,因为弱小才需要狐假虎威让掠食者却步;身无长技人微言轻的往往谨小慎微甚至卑躬屈膝,因为弱小才需要夹紧尾巴做人通过示弱来免受攻击。所有的依附、仰仗和隐藏都是在弱肉强食法则下自我保护的手段和表现形式而已。明白了这一底层逻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软弱非但改变不了被欺凌的命运,反而会招致更多的欺凌。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只有从弱者手中夺食才能生存下去;在内心贫瘠只能通过拳头让人屈服的人心里,最弱的那个同学就是获得心理满足最好的下手对象。
在美国犯罪猖獗的地区,犹太人开办的商店如果遭到抢劫,犹太人会千方百计地找到施暴者狠狠地进行打击和报复。因此敢抢劫犹太人商店的劫犯越来越少。而中国商人面对劫匪往往采用息事宁人的方式,抢了就抢了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结果,劫匪越来越肆无忌惮,甚至发展成专门抢劫中国商人的商店。退一步海阔天空需要看对象,如果对方就是看着你弱想要占便宜,那么退换来的不是海阔天空,却往往是家破人亡。
让对方却步的最好方式是奋起反抗,虽然第一次会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但至少让霸凌选择下手对象时,会有所顾忌,当对方再次伸出拳头、探出触角的时候会犹豫会害怕——因为他欺负你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有力的回击是让霸凌望而却步的最好方式。而一味示弱只会让对方尝到甜头,不断地对你下手。
04软弱的背后是恐惧,恐惧的背后是心理脆弱和能力不足,心理和能力不足的根源是心智模式。
(1)发现苗头不对却不行动不干预是因为我害怕。找老师找学校会不会让老师感到不爽?是不是有点挑战权威?或许老师对孩子的印象会变差,变相地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还没行动,内心先怯了,刚刚冒头的那点勇气的小火花立即被扼杀在萌芽里。
(2)恐惧的背后是能力不足和内心脆弱。几乎每次与人发生争执,我都会落下风,即便自己有理有据。以往失败的经验告诉我,我逻辑不强不善争辩,我能力不行解决不了问题,而一次次的失败不断地在挫伤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落入了失败——放弃尝试不断逃避——对未来低预期,没有行动和改变———更加失败的死循环。于是当面对新的问题,“明智”选择往往是无为治之并且落荒而逃。象不象给自己原地画了个圈,始终呆在这个划定的圈中并自我安慰——呆在这个圈中我就安全了。然而真的安全吗?
(3)能力不足和内心脆弱的背后是错误的心智模式。在这个飞速迭代的时代,是原地踏步固化自己的能力安全还是不断成长进步不断改善提高自己安全?当然是后者。成长进步的代价就是不断犯错,不断“丢面儿”,在错误和失败中自省,汲取养料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两种不同选择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观念。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在他教授的理论中把人分为两种观念模式:
固化观念模式(entity view):这些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和智商基本上是固定的(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成长观念模式(incremental view):这些人认为人的能力和智商是逐步积累获得的,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改善的。
两种不同的观念将引发出不同的行为模式。在成长观念模式下人的行为表现通常是不在乎当前的结果,而在意是否有个人的成长进步;愿意通过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省失误和失败从而进步地更快更好。
固化观念模式下人的行为表现通常为更关注当下的结果或者表现,重视外界评价,常常因为害怕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
哥伦比亚商学院的Heidi Grant Halvorson博士在Carl Dweck的理论基础上,将这两种人的表现行为,划分为“发展型人格”和“表现型人格”。
对照上述的两种观念模式和人格分类,我的行为显然是表现型人格,关心的是别人怎么看,关心的是当下我的“表演”是否精彩。可怕的是表现型人格直接将我的人生画上句号,因为表现型人格的发展轨迹基本局限于这样的死循环:失败——不复盘不思考不能够吃一堑长一智——进一步失败--停止尝试——放弃成长——彻底失败。
发展型人格关心的不是眼下会不会出丑,会不会失败,而是可以从当下学到什么让未来的自己变得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是一件好事,因为失败带来的反思和经验会让未来走得更好更顺畅,由此人生循环变成了:失败——吃一堑长一智——进步和积累——更少失败——不断成长——自我实现。
“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心智力量的差异,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最终天差地别。”——李笑来。
玻璃心无法适应这个快速迭代的社会。哪个人的进步不是小破碎大圆满,谁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是摸着石头过河摔了一身泥才爬到对岸。开启发展型人格的心智模式,为了孩子更为了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