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一位老师在打卡圈提到孩子被老师批评了,看到她的文章后,热心的王老师也为这个学生着急,除了点评还加了老师的微信,与她进行了沟通。
这篇打卡文章是同事转发在我们学校群里我看到的,可以看出王老师是一位认真负责热心肠的老师,对家庭教育问题有独到的经验,能在新网师大家庭里相互交流沟通,反思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我没有王老师那样对家庭教育问题有条理清晰的研究,但是我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读了这篇文章,我也谈谈自己想法,与大家分享。
在我自己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的孩子就在我们班上,各方面表现总是比我们其它孩子有优越感。他出入教师办公室从来不用打报告;自习课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就可以找任课老师讨论,享受一对一辅导;从来不用值日打扫卫生;语文老师课前考生字,他很少出错(头一天晚上他爸爸就考察了),他可以拿到老师的参考书提前预习课文,语文课段落大意总结,划分文章结构他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等等。在他老师爸爸的严格要求下,他小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常在期中考试中获奖。当时心里想,能当老师的孩子真NB,真幸福。
小学毕业后,我没有和他考入同一所学校读初中,我读初中是在96-98年,那时候只有BP机,不像现在的学生都有电话手表。所以我们之间基本没有什么联系。直到去年春节,我们搞了个小学同学聚会,我才见到了他,他当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同学聚会这种场合,同学们喝酒后吹牛者居多,说自己如何如何有本事,社会上混的风生水起,好像没有什么同学办不了的事。唯独我最羡慕的老师的孩子不吹捧,不张扬,性格很温和。人都说女大十八变,这男孩子成年了变化更大吧!
聚会后,我们相互有了联系方式。在和他的几次交往中,我再次见到了我的小学老师,和我的老师有了一次长聊的机会。作为老师,我最想探究的问题是当初那么优秀,开朗的的教师子弟,成年后性格变化为什么如此之大?他为什么会没有继续读大学?
我老师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小学期间,因为孩子就在身边,他对孩子可以严格要求,同事们也在各方面额外照顾。尤其对学习问题可以做到精确掌握,随时纠正他的各种问题。在学习方面,他对我的依赖性很强。他县城上初中后,父子俩每学期也就见两三次面,他生活自理能力有点差,经常感冒生病误课,作息时间也很随意,成绩也就慢慢的落下来了。最后没有考上高中,在职业教育中心读了半年书就回家待业了,没过多久我就给他成就了(结婚了),为了生计,他很早就拿到了驾驶证,现在当了出租车司机。怪我没有从小培养他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如果当初我去陪读,现在他也许会发展的好一点。至少也要读到高中毕业嘛。
我安慰了老师道,“出租车司机虽然职业岗位比较平凡,但是他现在生活无忧无虑,每天都与不同的客人交流,听遍了城里各种八卦事,很充实。比咱们当老师的强多了,咱们每天面对的就是一群调皮的孩子。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活得精彩着呢。”老师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次和小学老师长聊后,我就有过沉思,回家后和老婆说,咱孩子现在每天和我在学校,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管理太严格了不是好事,享受特别待遇也不是好事,我给老婆讲了我们同学这个活例子。老婆似懂非懂的同意了我的观点。那时候还没有写随笔的习惯。感谢新网师,慢慢培养我写随笔,看随笔。今天看到王老师的文章,我想把我的沉思分享,请大家指点我的家庭教育观。
我认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个中国家长的愿望,我们老师的孩子也不例外,虽然我们是老师,对教育孩子这件事相比普通家庭显得更专业一些,可以运用学到的教育理念,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写一部戏,家庭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只要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培养好习惯有益,我们照着这个方向努力做就可以了。
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没有必要给自己的孩子贴个标签——“老师的孩子”。打心底里就应该和其它家庭孩子一样对待老师的孩子,老师的孩子要想健康快乐成长,就应该放手让他在有争吵、竞争、合作、互助的班集体里磨砺锻炼。因为老师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老师不可能每个阶段都在学校里陪读。
200313 李庚耕
(1652字)
2020年5月22日晚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