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并有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的时候,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到独特的判断力,这才是通才教育的精髓。
这是来自吴军博士著作《大学之路》的一段话,我从这里看到了一群优秀的“智识分子”所组成的“公共空间“进行对话的一种“自我启蒙“,而按照捷克知识分子的说法,对话的目的在于启发思维,那以上这一段就完美诠释了通才教育的两个关键词:启发、启蒙。
通才教育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与其用完美去阐释一个人的状态,我们更喜欢用完整来替代,这里的完整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完整性,也是通才教育所要达成的一种理念: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注重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
这本书里提到哈佛和剑桥其中的一点不同之处在于:哈佛更为广博、剑桥更为专业。
通才和专才究竟哪者更为重要?这个命题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这个命题的存在是需要存在一定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你所积累的知识广度是否足够支撑你能够视野不受限地去深入研究某一门领域。修学储能,先博后渊莫过于此。
人类的知识海洋无穷无尽,无数知识水滴时刻流淌在我们的岁月轴轮上,我们的人生便是这么一个逐渐积累水滴的过程,看过无数的风景,经历潮汐的潮起潮落,见过日月轮回星光璀璨,我们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河流,从而奔腾如海,以出世心态看待入世生活。
吴军博士说:我这辈子读了24年的学,比我总共工作的时间还要长,回过头看,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优秀,在起跑线上抢到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 ,仅此而已。
这时我想起了曾在哈佛肯尼迪学院深造过的许吉如说过这么一段话: 相比于清华的同学,哈佛同龄人在心理上普遍比我们成熟了五至十岁,这种成熟体现在他们从不让个人情绪波动影响自己对目标的追逐,从不让“生活”影响“正事”,自我意识较强,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理性、优雅,努力得看似漫不经心。
跟一个同学聊天,我们一致觉得presentable大概就是用在他们身上最恰当的形容词,70分的实力可以被包装成90分展现出来,这也绝不是投机取巧或任何负面形容,而是一种实力和需要反复训练的能力。
顶尖名校与一般学校的差距可见一斑,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看得到的,这些名校离我们那么遥远,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这种名校所培养出来的一个人的气质呢?那就是,和优秀有独立思想的人多进行接触,这是最好也是最快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