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分别是获取认知,刻意练习,接收反馈,思维内化。
获取认知是学习的第一步,那如何高效的获取认知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途径,无外乎看书、听课、上网浏览、与人沟通。但很多时候,通过这些途径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写书的作者水平有高有低,讲课的老师能力参差不齐,网上更是说啥的都有,如何去判别、甄选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当一些无用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大脑,非但不会带给我们认知,反而会占据大脑的内存,适得其反。
正确的认知模型应该是底层逻辑与结构框架的组合,它必定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而不是像民主投票,谁在你耳边说的多你就相信谁。
底层逻辑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性原理,它是认知模型的基础,就好像一座高楼大厦的地基。通过底层逻辑几乎可以推演出整个“上层建筑”。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信息如果和底层逻辑相悖,则可以判定信息有误,你不再会人云亦云,而是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对于那些振振有词的忽悠,你可以默默的骂一句傻叉。
结构框架就是整个认知体系有哪些模块组成?可以理解为一本书的目录,一篇文章的大纲,人体的骨骼。只有结构框架了然于心,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所学到的知识点都有所安放。
而大部分人的学习过程,则完全是一个相反的途径,他们是在不断的抠细节,记知识点,最后弄得大脑不堪重负,一团浆糊。说啥啥都懂,干啥啥不成,他们从未理解体系的力量,他们不知道只有砖瓦是建不成大厦的。所以提高认知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打地基和理框架,我们要将绝大部分的精力,用在这两个方面。
提高了认知,学习过程就结束了吗?
这才刚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刻意练习。我们只有将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修正偏差,才能够将认知变成自己的。很多人感叹,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如果只是懂得道理就能过好这一生,那这个世界上最辛福的应该是杠精,因为你不管说什么他总能反驳你,他总觉得他懂得比你多,他的理论更加正确。
道理从来不会改变人的一生,只有行动才会改变人生。
很多大学生读过很多书,名校毕业,自视甚高,在办公室做着白领,每个月领着几千块钱的薪水。看不起送外卖的,看不起包工头,看不起小生意人,看不起土老板,有时候还会怜悯一下苍生。当面对着物价飞涨和高不可攀的房价,他们又会感叹命运的不公,自怨自艾。总觉得别人的成功是因为运气好,自己的落寞是生不逢时。殊不知这个社会从不缺乏机遇,缺的只是抓住机遇的人。那些个小生意人可能没有读过几天书,但他们之所以能赚到钱是因为他们敢于实践,敢于试错,经历过几次挫折之后逐渐找到门道,生意蒸蒸日上。反观有些大学生,坐在办公室,喝着下午茶,每天看似很忙碌,实则只是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毫无技术含量,待到囊中羞涩的时候开始感叹读书无用,寒门难出贵子,早干啥去了。他们虽然读了很多书,却从未迈出过一步,也就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成果,更不会赚取超出预期的财富。
刻意练习并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不计成本的投入时间与精力。它需要及时的反馈,这样才能做出适当的调整。你无法想象在一个毫无反馈的组织内部,你会取得显著的进步。你做任何事,你的上司都不表态,时间长了你会心里没底,你不知道要在哪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也不知道要舍弃哪些不必要的措施,渐渐的你会迷失自己。只有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常讲要顺势而为,整个过程中反馈的作用不言而喻。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谁生来就能够纵观全局,然后按图索骥,我们需要的是不断的微调,使自己投入的精力总是偏向一个正确的方向。
思维内化就是在得到反馈之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的体系,内化于心。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组织而言,都需要拥有复盘的能力,个人可以通过总结归纳升华自己的思维,组织则可以形成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真正有效的学习模型必然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训练化的学习模型,成长的过程是从认知-行为-结果-思维整套系统的升级和飞跃[1]。
我们一定要记住,认知不改变,行为就不会改变,行为没有改变,一定不会带来结果的改变,更不会有思维模型的总结,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学了很多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长,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学习回路的断裂,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认知碎片化,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毫无结构可言,充其量也就是知道,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却不能凝聚为真正的力量。
第二从未付诸实践,也就不会带来结果,幸福是靠双手创造的,而不是靠大脑想象出来的。
第三没有总结提炼,也就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再好的理论只有与自身情况兼容,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1]张丽俊. 管理的意识[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