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桥倒有些勉强了,儿时的我是不大懂桥的概念的,心里认为是便当做是了。
其实这只是个小渠,可能年代久远,已经破烂不堪了,断成两截。依附着旁边的小山,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地方,独占一丝凄美。
世间万物本没有情感,有了人气的注入,有了人性的依托,万物便有了色彩,有了故事。
断桥是我儿时经常去的地方,说不清为什么,大概有种亲切感,又或许源于那时几个不知世事的毛头小子吹嘘过的约定,我总喜欢来这里看看,因为这里一眼便能预览完我儿时六年时光的收集地。
坐在断桥上,随风翻阅着脑海的记忆,谁还记得清那几个日夜相伴的毛头小子偷偷干过的傻事?谁还能清晰的回味过去的每个片段?每段记忆都有属于它的保质期,久了就很难确切的回味当初,但仅仅只是模糊,就足够令人回味。
每次来到断桥,我总忍不住多看上一眼,恨不能将它的影像深深刻入骨子里,可是再来已是荒废,杂草丛生,一股原始野闯入眼帘,不知在何时世界上有了人,有了人便有了人气和人性,人气在,杂草是不敢乱生的,可是模糊的从前早已久远,没有人气,杂草便不由得放肆了。这样的场景让我有种落魄感,虽是这样,还是有一种生机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和落魄抗衡,恬静是有头功的。心灵放松才能更好的融入自然,达到自然。这是快节奏生活里缺乏的,一种氛围形成了便很难再去改变。
有人说:我们总以为厚重的历史有着取之不尽的秘密,却不知道光阴亦会将它打磨得越来越薄,尽管不能随意删改,却经过不同人的拼凑,经久弥醇的往事也渐渐失去了当年的味道。看到人般高的杂草,我竟想独去抚摸一番,这里已成无人之境,可是在这片恬静之地,与风擦肩,与水比坐,闻着稻束的与泥土交叉的腥香,听着后村的鸡鸣狗吠,是多么美的乡土怀旧气息,可是再也无人问津,这样迷人的一个小地方从此被遗弃。就离学校这么近,一水之隔,就再没有人发现或“占领”?还是学校束缚了孩子的野性,硬生生的放于学校里,放于他们自己与自己的游戏中?而与生活里最近的美隔离?
何时,连我们这些最接近淳朴乡土气息的人也与自然隔着距离?在收获自然地馈赠时满怀感激,还是单纯投注农作,亦或只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似乎每天每夜与山地环抱,又有几人因美而愿将自己附在这里?
记得小学时代,我们每年都会被组织去山里摘茶叶,我总是最懒的,总是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和几个伙伴跑往某个山脚,嬉戏打闹,在那样的环境里,阳光爬满全身,抚摸着睡神经,在玩累的时候睡意就会大发,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睡着,醒来也到了回程,为了不让老师看到我的袋子里空空如也,,总会用借的方式在同伴的成果中积累,倒也勉强过了面子问题,同伴的帮忙是一种幸福,因为他们给了我更多的时间分化于我与这片茶叶地交差的梦。
然而现在学校是否还有这种活动我就不得而知了,学校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学校是个人才造就地,但学校的教育不仅仅只是教授学问,我一直相信这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人之初性本善,若学校能够更好更深入的将教育的艺术做好,每个人都将是美好的,这个世界也就美好。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工作中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如此看来学校就拥有更大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只把方向定在升学率上。学校拥有更好的途径去唤醒每个人的内心,去让每个人热爱生活,在现实的脚步上去带领人们追寻自己的精神世界,精神依托,让每个精神也具体到有血有肉。
显然断桥是不可能翻新了,也不会再去修复,也许在充满新的世界里,无用的东西注定会被搁置一旁,甚至淘汰遗弃。它的破旧与凄美并不能唤醒人们再去看看它曾经的功劳,只能带着曾经的赞美长眠于此。就连我们也害怕一成不变,害怕落后,害怕脱离,害怕遗弃,于是学习并改变着,就是害怕有天也会陈旧到无人问津。怀旧的思绪在我身子里萦绕,却只能用于怀缅,不能用于期盼。
断桥对我来说犹如渡口。虽然周围充斥的野性让我落魄,可我依然不舍离去,任凭被压迫,我也愿意将内心放在这里,赤裸裸的袒露给它。我知道自己根本不需要包裹,它已将我看的透彻,再来阻隔也只是虚的。它藏着我的记忆,藏着我的故事,藏着曾经几个少年的心。
少年已不再是曾经的少年,他们不知何时与这里隔离,伴着自己的身影在自己的世界里存活。我希望有天他们在另一个地方,会找到一个新的依托。千帆过尽,能够有一处寄托,多少是种值得。岁月投下了我们的身影,时间又悄悄在我们身边带走了多少的背影,既然无力改变,缘起缘灭本就是宿命,唯一能做的就是深深再看一眼,道声各自安好,去寻找新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