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鬼,怕极了,所以我从不看鬼片,也从不听夜话栏目,大学时期大家聚在一起讲鬼故事我也是从不参与的。
于是,今天我说的不是一个鬼故事,也不是什么灵异事件。今天要说的是我暑期支教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
支教的地点是大别山区一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的一个小镇的某个村子,是我同学的家乡,选择来同学家乡的理由是他们初中同学再上到高中的几率是30%,高中毕业能去高校继续深造的又只有这其中的10%左右。听过以后,唏嘘不已,总想亲临其境,感受一下,尽管他说现在已经好很多了。
当地学校放假了,孩子们都在家里撒欢过暑假呢。我们去了以后,到村子里宣传了一下,来了十三个学生,从高中到小学,各层次都有。于是,当晚就把同学家布置了一下,作为教室。
第二天一早上课,自我介绍时我才发现,他们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家里要么是叔伯舅舅,要么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照料他们的起居。对,他们正是时下农村最受关注的一群人,留守儿童。
我去是奔着教书育人的目的,也不打算关注留守儿童的。可某一天由于起晚了,没时间吃早饭,当我急急忙忙赶往课堂时,所有的学生已经准备好了他们的晨读课,忍着饥饿过了一节课,终于课间了。电话里,我让同学送点吃的过来,一会功夫以后,一个小男孩走到我跟前,递给我一个馒头,或者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个黄黄的发面馍馍。
老师,这个,您吃吗?(声音小到几乎听不清)
给我?(我有些喜出望外)
他点点头,怯怯地把馍馍给我就跑开了。
拿上馍馍,我走去休息室,倒了一杯水,想就着吃,吃完我起身去丢外包袋时,从门缝里瞥见一双眼睛,是那个小男孩,我无法准确描述他眼里的神色,是欣喜亦或是庆幸什么的,我不好说。我只是记得我当时内心的感受,像是被扯了一下心脏,触动极大。
一个九岁的孩子,二年级,已经可以对人心敏感到这种地步。
我于是开始对这个叫做“留守儿童”的群体感兴趣起来。
我在百度里输入“留守儿童”四个字,百度词条显示,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点开其他链接发现心理学者对他们的剖析大抵就是由于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比如那双门缝里的眼睛。
想着就不自觉的一阵难过,那种医生知道病因却无法拯救的难过,有人说可以给他们心理辅导,我想,不需要,他们已经过分懂得随机应变和察言观色了,我还能辅导他们什么?
心理上的敏感与孤僻,学习上的散漫拖沓,甚至行为上的畏惧和冒失,大概都是由于长期和父母亲人疏离落下的病吧?他们的病源是父母亲,他们的父母若回到身边就全都好了吧?只要一家团聚,那些试探的双眼,寂寞的灵魂都会被治愈吧?
我想是的,我希望是的,我确信是的。